晴時多雲

任時光流逝 讓我和悲傷共舞

■ 辛在台

鄧麗君歌喉天生幽婉,彷彿時代的搖籃曲調,從台灣而香港而東南亞而日本,輕撫著人們的精神空虛。她最後長眠台灣北角,也許堪當那個時代某種劇情的句點。

於台北蘆洲上小學,緣於父親好友關係,十歲便參加勞軍晚會表演。軍中永遠的情人,就這樣過早注定似的。不過,真為軍中永遠的情人,卻是國民黨的政治操作。文化大革命席捲中國,中國人心嚴重灼傷,小鄧之聲一時風靡中國。為了政戰作用,國民黨透過關係,策動滯美之小鄧返台,接著勞軍演唱習以為常,政治與歌藝遂難分難解。

國民黨想得到,共產黨也想得到。中國與美國建交之際,揚棄解放台灣,改喊和平統一。一九八五年,鄧麗君接受中國媒體採訪,海外媒體紛紛轉載,台灣當局大為震驚。在中國,短暫清除精神污染,阻擋不住百花齊放。而後,爭取小鄧回歸中國演唱,遂為統戰宣傳重點目標。

正當細節磋商將定,爆發六四天安門事件。屠殺前夕,小鄧出席香港支援抗議學生活動,還身掛「反對軍管」、「我愛民主」標語。小鄧坦承,事件前心理本已做好到中國演唱之準備,但矢誓,除非中國對六四屠殺謝罪,否則絕對不去演唱。

兩岸敵對的政治操作,小鄧的歌藝生涯,如此,出現不同的交會。中國人始終無緣目睹夢中的情人,台灣人則有被永遠的情人擁抱之不知道的幸福。有田芳生窮十餘年心力重拾小鄧足跡之作,《我的家在山的那一邊──鄧麗君第十年的真相》,傾訴著小鄧「國愁家愁」之椎心哀情,還有惋惜聲中謝幕的歌藝人生。

二○○五年後,連戰、宋楚瑜等,當年策動小鄧由美返台之集團,翻臉至中國聯共制台獨。演藝圈亦不遑多讓。台灣之當紅藝人,不敢有得罪中國之舉,過氣藝人則以登陸上台為第二春。如此粉墨秀場,怎不教人加倍懷念小鄧!

小鄧父母來自中國,本人亦始終自稱中國人。但,對照「醜陋的中國人」,以及「擺爛的台灣人」,小鄧不愧眷戀台灣之可愛的中國人。真該痛責,政治終究摧殘了歌藝,讓她的青春影音無可奈何歸於寂境。唉,時光流逝了,鄧麗君走了,悲傷要與誰共舞?

(作者為文字工作者)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