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1隻獼猴2萬美元

談實驗動物生意經

◎ 陳瑞雄

台灣獼猴已經在日前的野生動物保育諮詢委員會議裡,確定從保育類調整為一般類野生動物了。獼猴長久以來所造成的農損、侵入住家或學生宿舍,以及不當接觸餵食所造成的人畜共通傳染病隱憂等諸多難題,確實是主管機關的燙手山芋。不過,台灣獼猴其實有一個潛力無窮的發展方向,那就是靈長類實驗動物品系的建立。

從醫學觀點言,應用在人類的藥物、疫苗或醫療技術等都須先經過動物實驗;而和人類最接近,也因此實驗可信度更高的就是靈長類:如,猿、猴、猩猩等,台灣的原生特有獼猴正是其中之一。但靈長類的數量少、繁殖期長,在取得應用上遠不如鼠、兔等一般實驗動物方便;再加上嚴謹實驗的動物要求一定得是SPF(無特定病原)等級,這更使得研究用靈長類實驗動物的族群不易維護,甚且因供應問題而延遲了醫療製品的產出時間。

國內生醫界最頭大的問題之一是SPF等級實驗蛋(動物)無法正常供應(流感疫苗的開天窗窘境就是活生生的例子)。以全球醫界最常用的普通獼猴(恆河猴)為例,目前非SPF等級一隻約三十至四十萬台幣;而一隻SPF等級(俗稱的乾淨猴)含運費保險等要價二萬美元(三、四年前由馬來西亞進口馬來猴至台灣案例),還不一定有現貨。台灣若能利用獨一的特有種獼猴生物資料,建立起讓OIE(世界動物衛生組織)和WHO(世界衛生組織)認可的實驗動物族群,除可確立我國在猴類實驗無可動搖的源頭地位之外,也將會是繼「矽盾」之後,或能傲視全球的「獼猴之盾」。

其實大約十年前,屏東科技大學以獸醫為主的團隊,就曾嘗試將台灣獼猴的生物及免疫反應特徵數據建立起來,並遴選一位助理教授赴美國喬治亞州的靈長類研究中心深度研習專業「猴事」,同時透過中央研究院、農委會、教育部等相關單位,由屏科大提供十二公頃校地在校園內成立靈長類動物中心(Primary Center),以此蒐集歸納的科學資料庫向OIE及WHO申請將台灣獼猴列入「實驗動物」行列,藉以解決人用藥物疫苗製劑極缺「非人靈長類」評估實驗的困境。最後雖功虧一簣,但現在或許是將台灣獼猴推上實驗動物最高階榜單的最晚起步之時了,台灣的原生猴屆時將會是守護台灣的「悟空生物盾」也說不定呢!

(作者為高等教育資深工作者,屏東市民)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