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扛茨走溪流」特展有感

◎ 李道勇

台南的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舉辦「扛茨走溪流:台江風土與自然」特展,特展內容包括各聚落收集的文物,以及一九二八年至一九三三年《台灣日日新報》關於溪南寮因曾文溪土堤沖毀而被迫遷村的水災系列報導,並於三月二十六日起(至明年一月十三日止)移師曾文溪水患事件發生地、安南區溪南寮興安宮文物館展出。

(https://www.nmth.gov.tw/exhibition_236_382.html)

在曾文溪兩岸堤防尚未完工的年代,河道經常在颱風季節亂竄,讓沿岸居民飽受大水之苦,居民便將曾文溪比喻為「青瞑蛇」。沿岸居民也因此發展出一套避災方法「扛茨走溪流」,他們使用竹子興建「竹籠茨」、以泥土糊牆,大水一來,將土牆沖落時,村民們便拿出長竹竿串起屋子,扛著避走水患。

不過,隨著曾文溪堤防於一九三八年竣工後,這條「蛇」漸漸地平靜,居民也慢慢地將房子改建,不再飽受水患之苦。

老匠師李養出身於專門搭建竹籠茨的家族,對於「竹籠茨」技藝失傳相當焦慮,因此從去年底與台灣歷史博物館合作,在自宅空地搭建耗資百萬的竹籠茨(在地三十五年的全家福建設、台江建設贊助),希望六月廿四日,號召百人共同響應將李養花費八個月打造的二十六坪大、重達二.二公噸的竹籠茨,從新吉庄扛回溪南寮舊聚落,下午再由一百位參與的民眾扛回新吉庄,全程距離九百公尺,一起重現當年的地方大事,並感受村民互相幫忙的患難之情。

我們要為台南的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舉辦「扛茨走溪流:台江風土與自然」特展用力鼓掌,他們實實在在的落實於鄉土,串起台南鄉親的歷史回憶,並且讓鄉親感受「患難與共」的真情,他們不但在館內靜態展出,還移師到歷史事件「青瞑蛇」水患發生地,打造出真真實實的「竹籠茨」,我們要說「台南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才是我們要的真正的「歷史博物館」。

最後,我要感嘆幾句:多少年來,我一直提醒台灣人「茨」不是「厝」,後者不是活人住的房子,偏偏大樓廣告大剌剌寫著「自備款三十萬,即可入住新厝」,什麼「恭喜、恭喜,祝你樓仔厝一間一間直直起」,請睜大眼睛看清楚「扛茨走溪流」不是「扛厝走溪流」。

(作者為城南文史工作室負責人)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