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地景藝術?

◎ 呂清夫

近日桃園農博有個地景藝術專區,其中有七件作品,造價兩千萬元,使用的材料多為竹子、稻草之類,議員批評有如曇花一現,浪費公帑。此事頗值一談。

地景藝術(Land art),顧名思義,是一種以土地做為材料的藝術,而不是把作品擺到戶外就叫地景藝術。它又是一種永久性的藝術,那是六十年代末期,基於「我們只有一個地球」的觀念而衍生出來的,以大地的水火木金土為媒材,拒絕藝術的商業化、以及可以搬動的作品,地點常選在人跡罕至的地方。代表作可見諸史密森(R. Smithson)的螺旋形防波堤(https://en.wikipedia.org/wiki/Spiral_Jetty),位於美國猶他州的大鹽湖,由泥土、鹽晶體和玄武岩所構成,逆時針方向形成螺旋狀,完全顛覆了防波堤的形式。作者為了創作常需搭直升機探勘,但也死在飛機失事之中。

還有一種地景藝術是利用天象去創作,如德馬利亞(De Maria)的「雷區」,作品面積達一.六平方公里,位於經常打雷的高原上,上面插滿四百根不鏽鋼棒,用以引來閃電產生雷擊,作品充滿電光石火,近年為了維護耗資四百萬美金,並重新開放。上兩件作品都完成於一九七○年代之初,並保留到今天。

(https://www.diaart.org/visit/visit/walter-de-maria-the-lightning-field/)桃園地景藝術節預定今秋開辦,但是目前在新屋的「夏禾風地景藝術專區」已經展出上述七件作品,包括黃色小鴨及作者霍夫曼另一件作品「月兔」的影子,比較沒有耳目一新之感。這可能因為不像地景藝術那樣因地制宜,未利用不同的地形地物去創作之故。民眾看得高興固然重要,但是既然稱為藝術,就應該有一定的高度。

台灣利用地形地物創作的臨時性作品,可以見諸二○一五年屏東舉辦的「國際彩稻藝術節」,畫面是LINE的熊大、兔兔等貼圖,可算壯觀。由於潘縣長在日本青森縣看過稻田彩繪,使用十種七個顏色的稻米,做為「顏料」去「作畫」,讓田中出現很多著名的浮世繪。日本已經辦了二十二屆,遊客動輒數十萬人,成了每年的觀光盛會。引發潘縣長辦活動的靈感。

桃園影響所及,屏東去年也辦了第一屆地景藝術節,一樣是把作品搬到戶外而已,並未將地形地物納入表現的媒材。但是桃、屏所謂地景藝術充其量只是裝置藝術而已,但裝置藝術的前提是要把當地的景觀做暫時性的全面改觀,而不是僅將作品搬到戶外。希望將來可以辦得更好,更雅俗共賞,並能曲高和眾。

(作者為輔仁大學應用美術研究所教授)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