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石堂城中店6月吹熄燈號,重慶南路書街的時代已然結束。(記者黃耀徵攝)
金石堂城中店在日本時期是西尾商店,有美麗的紅磚灰瓦。(魚夫提供)
金石堂城中店宣布在六月底即將結束營業,這家書店從前是我的最愛之一,後來索性深入研究,將日本時代的模樣給畫了出來。
城中金石堂最早的前身在大正年間(1912-1926)其實是一家「西洋御料理」店。建築的形式是由總督府的土木課技師野村一郎所領導的團隊,精心擘畫的台北改築計畫裡的一環,位於最繁華的榮町通和本町通的交叉口上,圖中的右手邊是現在的衡陽路,可通往新公園(二二八紀念公園),與之交叉的道路即為重慶南路,這是一棟薰瓦紅磚承造牆,有著美麗的仿巴洛克式的山牆,一九二三年日本皇太子裕仁親王東宮行啟來到台灣,他的馬車車隊經過本町時,後頭的街景建物就是這棟美麗的房子,英式皇家馬車再加上洋樓背景,皇太子彷彿來到歐洲一般。
西洋御料理後來變成了「西尾商店」,這是一家攝影器材店,也兼相機維修,由熱愛攝影的西尾靜夫經營。
西尾本來是在今重慶南路一段一四一號的「資生堂藥舖」任職,當時資生堂不但不是咱們印象中賣化粧品的,專業分工也不仔細,連照相器材也賣,最有名的是代理販售戰後改名的「曼秀雷敦」,假如你會說「面速力達母」,那就會不小心洩露年紀,因為那是從美語Mentholatum,以日語片假名來翻譯就是メンソレータム,再轉成漢字讀音就會類似「面速力達母」,到了一九九四年美國總公司才正式定名,這是一種美國仙丹,可治百病,舉凡頭痛、燒燙傷、濕疹乃至於痔瘡都有效。
西尾大概是做不慣,乾脆辭職自立門戶,就承繼西洋料理店改成所謂的專業照相機病院,一旦相機生病送來急診,保證「入院隨時,退院迅速」,當時有三家寫真材料專賣店均為日人所開設,但西尾的三層樓店面規模最大,且不只攝影,西尾還培養他的兒子西尾善積進入台北一中,師事台灣近代西畫之父鹽月桃甫,後來在繪畫上大放異彩,入選台展與府展多回,成就非凡。
日本戰敗後,日人身上只能帶著一千圓的日幣回家,一千圓是當時一個月的生活費,其餘都必須留在台灣,房產更得放棄,戰後產權如何移轉不得而知,只知道在一九六五年由「謙順行」也就是「萬源紡織」的創辦人杜萬全購入至今。
金石堂的內部結構大抵沒變,但原有的山牆已經毀去,紅磚和最下層的拱門也都被塗成白色,其實日本時代,包括金石堂(原西尾商店)、對面的東方大樓(原新高堂書店)和對街的星巴克咖啡(原辻利茶舖)以及斜對角的正中大樓(原大倉本店),四大三角窗華麗的仿巴洛克紅磚建築正好形塑台灣總督府的入口意象。
從前在蔣家父子專制時代,每到十月經常會舉行閱兵,當時要接受校閱的部隊便得在重慶南路整理隊形,然後朝總統府方向魚貫前進,這在日本時代亦同,從老照片看,台灣藝閣的龐大隊伍也是從重慶南路,也就是從本町通出發,通過總督府,所以今重慶南路與衡陽路十字路口便是被刻意塑造的入口意象,充滿統治權威的氛圍。
重慶南路一段一二一號的東方大樓原為「新高堂書店」,那是日治時期台灣最大的書店。一八九五年有位年輕的陸軍省雇員村崎長昶(1870-1950)隨軍入台,他決心就在島上展開冒險生涯,先是開設了一家事務所,承攬拓荒和交通運輸工程等,又經營土家買賣與融資業務而逐漸累積資本,一八九八年在「石坊街」(約今重慶南路以東的衡陽路)創立新高堂書店,起初是販售文具、書籍、運動用品、樂器與手工藝品的小店家,後來搬到城內經營,又為了配合台北廳長井村大吉的市區改正計畫,村崎拆了原建築,改築三層煉瓦量體,規模變成占地二七○坪的大書店,一樓擺放雜誌,二樓為圖書,三樓作大型集會之用,兼賣鋼琴、英文補習和新公園室外音樂會的門票等等,初期還有台灣瓦斯會社的贊助,使用瓦斯照明,整座房屋自下而上燈火通明,在那個時代裡算是「燈光造景」之最了。
戰後經濟倒退、民生凋敝、出版業式微,新高堂書店則由當時的台北市長游彌堅找來林呈祿、范壽康等人共同創辦東方出版社繼續經營,後來拆除原建物,改建成今日的東方大樓。
大倉本店不只是紅磚白飾帶的式樣建築,原來的拜占庭式穹頂與彩色玻璃窗尤其顯得雍容華貴,本店專賣與東京同步流行的洋雜貨,以各式美觀耐用的靴(鞋)子最多。戰後由蔣介石的CC派特務頭子陳立夫、陳果夫所開設的正中書局接管。正中以出版黨國政治正確書籍為主,後來兩陳失寵,大倉本店也被拆除改建正中大樓分層租售。
重慶南路一段一○四號的星巴克咖啡原是「辻利茶舖」,店主是日治初期有「民間總督」之稱的三好德三郎。他在一八九九年渡海來台,自號「茶苦來山人」,有時也被喚成是「三好茶苦來」,本來致力於推廣宇治本場製作之宇治茗茶與台灣茶,此外也有紅茶、烏龍茶等,其中著名的三井「日東紅茶」就是由辻利茶舖經銷,當然也兼售茶點和茶具等,更自製茗茶,號稱「皇家指定,榮獲各博覽會、共進會金銀大賞」。
辻利茶舖在一九○四年的模樣是有著法國曼薩式魚鱗瓦屋頂、二層樓高的洋風建築。這家店鶴立榮町,當時周遭均是低矮的房子。由於三好德三郎和高層關係良好,且因店舖所在剛好在最精華的本町與榮町的三角窗,一九○九年通信局要在他店舖角邊設置郵務站,設榮町郵便局,他也勉為其難的擔任郵便局長;自一九三一年起,榮町通霓虹燈金光閃閃滾,許多舊照的前景就是辻利茶舖,最遠處則是那時候的地標──七層樓高的菊元百貨,當時榮町、本町一帶均是歐風建築,白天市營公車、私家轎車等車水馬龍,也因此出現了第一支紅綠燈座和交通指揮,同時店家林立,最時尚的貨品都會在這裡出現,潮男潮女穿梭於一路暢通無店家堆積貨物的亭仔腳,不怕日曬雨淋,人車分道,可自由自在逛大街,是台北最繁華的所在。
如今金石堂吹起熄燈號,原建物究竟是放在那裡等待其他商家前來承租?或者拆除改建?據聞金石堂這棟建物已列為歷史建築列管,屋主如能大方申請恢復舊觀⋯⋯算了,當我是作白日夢吧。
(漫畫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