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德國工藝給台灣的啟示

◎ 沈張進

德國工藝聯盟百年展(100 Jahre Deutscher Werkbund) 於去年十二月十日至今年四月八日,假南海路台灣工藝中心四樓展出,展覽期間筆者有幸受邀做了一場專題報告,愛好藝術與設計的各界人士出席踴躍,出乎我的預期。個人意有未盡,爰先描繪德國工藝聯盟成立的時代背景,及德國政府為了振興經濟,這個聯盟所扮演的角色,並探討德國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現況。

德國工藝聯盟於1907年成立,經過一百多年的發展,儼然被世界公認是相當成功的美學平台,也創造了德國經濟奇蹟。二戰之後,德國重建需才孔急,1953年烏姆城(Ulm)設立包浩斯(Bauhaus)設計學院,培育應用藝術人才無數,其造型風格及理論, 至今國際間建築設計者仍津津樂道。依據德國聯邦經濟部公布資料,2016年德國文化創意產業營業額達1540億歐元,已勝過傳統的化學工業、能源、金融業,略遜於汽車業。

十八世紀六O年代起,至十九世紀上半期,英國因蒸汽機技術帶來棉紡織業蓬勃發展,人類史上第一次產業革命於焉發生。工業生產需要大量勞力,都市住宅一時無法容納眾多勞工,居住環境髒亂,勞工內心懷著疏離感; 模具製造之產品美感闕如,1890年英國就興起美術工藝運動,希望恢復以前手工與藝術的製作方式,拒絕勞力分工,這股思潮也傳入德國。

早期德國製造的產品,品質形象不佳,英國還立法要求德國產製的商品輸銷英國時,必須標示”made in Germany,讓英國消費者容易辨認; 美國費城國際商展之際,當地媒體對德國產品的評價也是負面的,種種因素激起德國國內吹起改革風潮,改善工業生產方式。

這一次的改革是以生活為依歸,產品著重在材質、功能與結構; 具有品質的產品應該取代廉價的量產與流行商品,整體感的造型原則再度找回和諧文化,讓工藝職人重新擁抱勞動的喜悅。1906年在德勒斯登舉辦第三屆德國美術工藝展,目的就是在展現改革的具體成果。1907年10月有12位藝術家和12位企業人士,在慕尼黑四季飯店正式成立”德意志工藝聯盟”(Deutscher Werkbund)。

該聯盟成立的宗旨,係透過藝術、工業、工藝的結合及教育宣導,讓產品精緻化。倡導一個理念,即藝術具有催化道德和教養的作用。工藝聯盟關注的領域,引用建築大師赫爾•穆德修斯(Hermann Muthesius)的名言: 從沙發靠枕,乃至城市建設。

1907年至1970年,工藝聯盟所持的造型設計原則係講求產品之美感和實用性,目的在提升德國產品國際競爭力。由於工藝聯盟帶領德國產業發展成效卓著,奧地利、瑞士、瑞典、英國、捷克、匈牙利、斯洛伐克等國相繼成立工藝聯盟或類似組織。根據文獻顯示,曾有此倡議,即歐洲統合運動應採工藝聯盟方式來進行,但後來基於情勢演變和各國技術發展程度差異而作罷。

回顧過去歷史,德國工藝聯盟舉辦了一連串的展覽,或參加國外展覽,每次都反映出時代的新思潮與現實環境的需要,但理念爭論無法避免。舉其要者,1914年五月科隆的美術、工藝 、工業、 商業建築展就有建築 “類型之爭”(Typenstreit): 亨利•范•德 •維爾德(Henry van de Velde)主張藝術自由,個人化的附加價值高,反對任何外力干擾與限制。赫爾曼•穆德修斯(Hermann Muthesius)則認為,有必要發展出一套建築和應用藝術的標準規格,且規格需要有效集中,以產生和諧文化並提升品味,進而影響國際。不幸第一次世界大戰於同年八月發生,展覽草草結束,未能達到預期效果。二O年代中期,工藝聯盟因戰爭而將重心轉向新建設與工業量產,證明穆德修斯的觀點具有前瞻性。

1918年之後十五年間的威瑪共和,全國致力於國家重建。1924年因戰爭導致通貨膨脹,工藝聯盟乃舉辦”形式展”(Form),”沒有裝飾”(ornamentslose)成為中心思想,有別於過去歷史風格,這樣才吻合”內在”的材質、構造與目標。

1927年在斯圖加特舉辦的”住宅展”(Die Wohnung) ,以及 “白院聚落”(Die Weißenhofsiedlung)的幾件建築作品,呈現未來居住的新規格。直到今天,“白院聚落”仍屬世界上傑出的二十世紀現代建築案例,其中,勒•柯比喜野(Le Corbusier)的設計建築,曾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列為人類文化遺產。

1933年德國納粹掌權,逼迫工藝聯盟修改章程,要求聯盟遵循納粹意識形態,才能舉辦商展及出版刊物,此時手工藝和傳統材料更加受到保護,惟生產方式須採用科技大量製造(例如餐具、玻璃杯)。1937年杜塞道夫的”具有創造力的民族”展覽,氣勢螃礡,全世界前來觀展者超過六百萬人次。這一次展覽的理念源出自工藝聯盟, 但工藝聯盟要員未在展覽的開幕式出現, 1938年工藝聯盟遭納粹解散。

二戰後為了重建家園,工藝聯盟乃舉辦”好的造型”展覽,建築師兼產品設計師Max Bill主張”美感來自功能,同時美感也是功能。”1951年原西德第一任聯邦總統侯伊斯(Theodor Heuss)出版”何謂品質?德意志工藝聯盟的歷史與使命”一書。德國聯邦總統雖無行政權,但其基本要件必須在學術上的涵養豐厚且道德形象良好。由於侯伊斯總統登高一呼,喚醒德國人的品質意識。他強調品質就是正直、高雅、合乎禮。認清人類真正的處境,回歸簡樸,才是正道。

1959年以後的十七年間,生態意識高漲,重視環保,德國工藝聯盟乃相繼於1971年, 1979年舉辦”利益之都 $”展覽,促使全民重視空汙、汽車交通等議題。1983-2007工藝聯盟關注二十一世紀的城市住宅環境改善及舊城市的維修,傾聽民意,察納雅言,期許企業社會責任(CSR)確實執行,另外,工藝聯盟對德國政治的發展也積極介入,並產生正面影響。

2007年適值工藝聯盟成立一百年,至今仍持續為德國業界服務。德國政府順應時代變遷,整併若干行業,2007年文化創意產業正式誕生,在短短十年之間,發展迅速,因數位化及全球化,已產生亮麗成果,德國技術創新的驅動力量很多也來自文創業。依據統計資料,德國文創業擁有25萬家公司, 一百多萬從業人員。2015年德國文創業的產品與服務總產值估計達988億歐元,正成長4. 2%。

德國聯邦文化部主管文化創意產業,範圍涵蓋音樂、書籍、藝術、影片、廣播、表演藝術、建築、設計、媒體、商業交易、軟體遊戲等。2017年德國聯邦政府編列1500萬歐元,協助藝術家創新並促其重視生態。再者,立法對文化財的保護,分為德國國內輸出到國外,以及從國外輸入德國國內的保護。另外,成立”德意志保護文化資訊平台”(Informationsplattform Kulturschutz Deutschland) ,提供資訊服務,並依法核發輸出入許可文件。

緬懷過去,2003年因駐台德國文化中心居間協助,國立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開始擔任慕尼黑〈Talente〉(才藝)國際競賽的台灣連絡單位,爾來合作無間,讓台灣年輕工藝家走向國際舞台。 這一次雙方再度合作, 假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台北分館舉辦德國工藝聯盟百年展, 參訪人士絡繹不絕, 勢必帶給國內建築及藝術設計專家諸多啟迪作用, 引發業界一股嶄新的藝術思潮, 提升藝術創作的正能量, 讓國內文創業更加蓬勃發展,並強化國內文化總產值(GCP)的驅動力。

(作者為經濟部駐外機構經濟參事退休)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