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28歲青年平議口號治國

■ 林德宇

在民進黨被批為「口號治國」之際,陳水扁總統日前提出「四要一沒有」主張,這個「舊酒新包裝」的「新口號」,刻意選在獨派前發聲,除了鼓舞與交心,最大意義應在於陳、李互爭「捍衛台灣主體」發言權。然民進黨是否真僅會「口號治國」,而在深化「台灣主權論述」毫無作為,這命題值得探討。

評斷民進黨對「台灣主權論述」作為,應從兩個面向:一是民進黨是否站在台灣歷史的高度作長遠思考,期使台灣成為「正常、完整」國家來努力?二是民進黨是否僅為政黨個別發展需求,順應時局、短線操作,單只為求永續執政的工具性權宜措施?

回顧民進黨執政後陳水扁的重要「口號」,在甫上任初期,其拋出「四不一沒有」在法理上自我畫線,顯然是要以「穩定和平現狀」為首要考慮,不願觸碰美國與中國的紅線,也顧及本身所面臨的朝小野大困境。隨後他在二○○一年提出「統合論」,則帶有「探詢發展新機」的味道,試圖藉由「統合」一詞,消解中國與國民黨對民進黨的進逼壓力。然而在善意盡出卻未能得中國適當回應後,再加上連任壓力將至,陳水扁始於二○○二年提出「一邊一國論」,明顯地把「彰顯台灣主體」作為首要考慮。隨後二○○三年的「催生新憲」、二○○四年的「和平公投」,皆是全面落實「台灣主體」理念,為總統選舉奠基的作為。二○○四年的過半支持,讓民進黨與陳水扁更顯自信,更進一步地將「建構國家內涵」作為執政的首要之務。

至此可看出,民進黨「口號」不斷推出的意義在於,陳水扁及民進黨是把「主權論述」與「執政機會」相緊扣,主權論述的收放,是衡量己身的執政實力,其認為唯有透過執政機會的作為,將政黨理念落實為官方宣示,進而影響台灣人民對「台灣主權論述」的實踐與認知,方可形成民進黨的執政利基。而透過實際的政策作為,也才有機會完善台灣的國家內涵,讓台灣朝「正常、完整國家」方向前進。

承上,近來的正名及「四要一沒有」談話,應可被解讀為,民進黨執政菁英確實是站在歷史高度來思考台灣主權論述,但操作上卻明顯有欲藉此獲得選舉利多的短視心態。

尤其是距二○○八總統大選僅剩一年,民進黨內菁英皆欲再以二○○四年「彰顯台灣主體」的基調作為勝選方程式,無不善用執政機會來落實「建構國家內涵」的優勢,因此對於「要獨立、要正名、要新憲」等訴求,能做的馬上做,不能做的也得大聲喊。

綜合來看,「口號治國」或許存在,「爭取執政機會的考量」亦無法否認,但民進黨執政以來對「捍衛台灣主權獨立、扎根台灣主體意識」的努力與用心,實應給予正面的看待。

(作者為政大法學碩士)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