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湛藍─2018A與漢光演習

◎ 呂禮詩

農曆春節前,解放軍南部戰區以未曾使用過的「湛藍─2018A」演習名稱編成遠海訓練編隊,由南海穿越巽他海峽,進入東印度洋;遠赴亞丁灣執行護航任務的第廿七及廿八批編隊在西印度洋南北端待命,極有可能是為了因應印度干涉馬爾地夫憲政危機而集結。雖然此一情勢在前印度駐中國大使、現任印度外交部主管對外經濟關係秘書顧凱杰(Vijay Gokhale)的斡旋下,成功化解了中印兩國的分歧,但解放軍「海軍兵力展示」(Naval presence)的初試啼聲,震撼了區域各國,也觸動了美日的敏感神經。

「湛藍─2018A」是以052D飛彈驅逐艦「長沙號」(舷號173)、054A飛彈護衛艦「衡陽號」(舷號568)、071船塢登陸艦「井岡山號」(舷號999)、903A綜合補給艦「駱馬湖號」(舷號964)及815型電子偵察艦所組成;其取道巽他海峽進入印度洋,而非經由麻六甲海峽,除了距離因素外,亦可能是為了避開陸續向泰國蘭加鎊(Laem Chabang)港集結、準備進行「金色眼鏡蛇二○一八」(Cobra Gold 2018)演習的多國部隊。

海軍兵力展示,目的在於運用海軍部隊,以不發動戰爭的前提下,遂行宣示利益、鞏固邦誼及嚇阻他國進犯的政治目的;且能依據事態的變化,彈性地調整為防止問題升高至危機的「預防部署」(preventive deployment),或進行危機處理的「反應部署」(reactive deployment);一九九八年我國海軍年度例行的敦睦遠航訓練支隊前往印尼時,當地發生排華暴動,當時敦睦艦隊就曾待命協助撤僑,即為一例。故海洋戰略學者Geoffrey Till在其著作《海權》中指出:海軍兵力的外交「展示」(presence)比軍事「存在」(existence)更聚焦、更具目的性。

值得國軍注意的是,亞丁灣護航第廿七批編隊於去年任務結束,由紅海北上經蘇伊士運河,進入地中海訪問突尼西亞、阿爾及利亞與摩洛哥後,南下繞經非洲南端好望角抵西印度洋南端待命;「湛藍─2018A」訓練編隊在中印的外交僵局獲得解決後,西行帝汶海、轉新幾內亞西側海域,進入西太平洋;途經巴士海峽,甚至還與轟六轟炸機、殲十一戰機及運八電戰機進行海空聯訓。

解放軍在印度洋的兵力投射,雖和美軍「全球公域介入與聯合機動概念」(Joint Concept for Access and Maneuver in the Global Commons, JAM-GC)略有出入,但其C4ISR(指揮、管制、通訊、電腦、情報、監偵)的能力實已跨出第一及第二島鏈,而擴展至印度洋、地中海與大西洋。故解放軍對台的威脅軸向,已不存在東岸及西岸、北部和南部,或本島與離島之分;國軍即將在五月實施的「漢光演習」,應藉由難得的兵棋推演與實兵驗證,謀求解決之道,而不要再度出現與實際脫節的演習想定或異想天開的「創新/不對稱」作戰規劃!

(作者為海軍官校軍事學科部前教官、新江軍艦前艦長)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