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輕急診」是個假名詞

◎ 蕭勝明

貴報報導「醫師推動『24小時診所』 傳獲衛福部支持」,有意仿效新加坡,提供全天候看診服務。除了國情不同,看診收費天差地別,只怕存在理想現實之差距;更該重視的是台灣健保制度造成的急診濫用問題。

台灣大型醫院,長久以來多已設立「急診室」,由各科醫師輪值,廿四小時處理急症。術業有專攻,除了明顯的感冒、腸胃炎能當下處理,多半要聯絡病房相關專科的值班醫師協助,甚至只能待床等待門診時間再回診。

更糟的是,許多重大急症往往只以發燒、疼痛、頭暈…等等輕症徵候來表現。沒有相關疾病臨床經驗,各分科醫師極易有所閃失,沒能預先提防處置,等到發覺才徒呼負負。

是以現代先進國家,普遍設立急診專科,全科訓練,整體觀照,務求急重症在最早期預先設想因應,及早阻斷惡化。

為快速區分,急診引用修改戰爭發展而來的檢傷分類,從生命徵象判斷病患的急迫程度。一級為最嚴重,五級為最輕微。通常四至五級病患,門診處理即可,三級需要臨床醫師判斷。最需要急診的,是一、二級病患。

然而台灣健保空有「分級轉診」設計,從來沒實行。急診更無設限,只要「我覺得很急」就能掛號就診。專業醫療人員,甚至無權拒絕輕症掛號。加上健保給付不公,利用「總額預算」、「黑箱核刪」長期剋扣醫療人員勞資。醫糾濫訴橫行,將醫療人員當成免費提款機。

台灣就醫方便,大部分診所都可快速處置輕症病患。輕症更不必半夜或假日就診,「輕急診」實在是假名詞。

解決急診濫用,只要落實「分級轉診」,取消荒謬的「醫療總額分配」,歸還醫療人員應得的勞資與自主診察權就能做到。政府再不重視且修正方向,台灣醫療的未來,我不忍想像。

(作者為醫師)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