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科學管理水資源

◎ 蔡志展

水資源是公共財,但水不一定只有「利」,水一直以來也常為「害」。台灣年平均雨量在二五八二公厘左右,是世界雨量充沛的地方,但也被列入將可能缺水的地方。二○○○年百位專家為國家纂修的《臺灣地區水資源史》(一六二四至一九九七年)三百九十萬言,曾詳述水的利與害,保存了利用和再利用的珍貴經驗,但政府單位還是存檔,存在的問題如故。

立法院近日通過將「水利會」改為公務單位,其實水利豈止與農業有涉。賴清德院長勇於面對產業發展「五缺」,缺水的問題當然又涉及工業發展問題。但今天水庫裡的水耗用於農業與工業的水,已比民生用水多,況且現有水庫淤積日益嚴重,更應及早籌謀。我們的生活常陷於缺水、限水、無水之苦;也常受到水災、旱災的威脅。將來國家要面對「水資源」整體的問題,猶如要命的大手術。今天改革「農田水利會」,相對的只是小手術。

長期以來,糧食政策五花八門,台灣的土地有限,但農地任由私人蓋工廠、水圳排廢水、農田建豪宅;我們河川的行水區可以有清不完的違建;根本沒有憂患意識。地方警察、里長、鄉鎮公所、縣政府、中央的相關管理單位,不曉得在做什麼,等到問題鬧大了,也少見追究責任。要瞭解山河、沿海的千瘡百孔,只要看齊柏林用生命拍下的影片就好。

針對河川、治水、防洪、蓄洪、蓄水、地下水、供水、排水、水與環境、水與產業、水的再利用,政府可做「科際整合」。既然可以把基隆河的疏洪觀念改變,一樣也可以把「水資源」再做統整的規劃,新加坡、日本不是也有精緻的範例嗎?台灣與「水」的作戰將是千百年的事業,必須及早設立「台灣水資源研究院」,集合各方面學者的專長,將學術調查、研究、實驗、設計規劃的成果,交給執行單位去編預算逐步落實。台灣土地有限,水的壓力越來越大,趁機把「農田水利會」之管理,放到科學管理的大架構裡去思考,好讓台灣的水環境做更深度的經營,讓美麗島不再徒具虛名才是。

(作者為台中教育大學退休教授)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