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台灣如何方能脫離M型社會風暴?

最近「M型社會」的新詞彙經常出現在媒體,指稱台灣正走向「所得階層兩極化」、「中產階級的崩潰」的M型社會,引發不少之議論。M型社會是不是真的存在?它是如何形成的?我們認為在此時刻,確有進一步釐清之必要。

什麼是台灣的M型社會?便是貧富差距的擴大。根據主計處「二○○五年家庭計畫收支調查」,最低前二十%所得家庭的可支配年所得,為二十九點七六萬元,但最高所得組為一七九點六八萬元,兩者差距高達六點○四倍,此一最高與最低所得差距在一九九一年為四點九七倍,二○○○年為五點五○倍,九年間提高了○點五三倍,但自二○○一至二○○五年的五年期間又提升了○點五三倍,可見此種差距的擴大正在加速之中。由於買賣股票、房產及分紅等這些資產所得未列入統計,富人所得實際是被低估的,我國貧富差距實際情況應比主計處公布的數據更加嚴重。

其次是「低收入戶的增加」與實質薪資成長緩慢。依內政部統計,台灣的低收入戶從二○○○年的六萬六四六七戶、十五萬六一三四人,增加到二○○六年第二季的八萬○六○二戶,二十一萬一九七五人,受僱勞工的「平均經常性薪資」,二○○○年全年平均為三萬四○○九元,去年第三季為三萬六一九八元,僅成長六點四%。若扣除通膨,說一句「毫無成長」並不為過。所得分配差距擴大,引發轉型正義問題,同時帶來許多社會的對立;平均經常性薪資之遲遲不增長,則會壓低國內消費的成長,遲緩經濟的動力。是以,如何縮小貧富差距、提振經濟是政府必須積極處理與面對之課題。

為何會造成所得階層兩極化呢?歐美新資本主義所推行的全球化是其中之一,但二○○○年民進黨推行的積極開放乃是主要因素,如果全球化的結果是向美、日、歐方向進展,由於美、日三萬多美元的平均所得遠比我國的一萬餘美元為高,技術層次有許多是我方企業所必須力求上進者,因而產生拉提的作用,必會大幅提升我國的薪資水準。當然,若想要攫取這一甜蜜的果實,需要企業鍥而不捨的努力。但很不幸的,對岸中國對台採取了「以經促統」的政策,中國的國民所得不及台灣的十分之一(一九九○年代更低),我國的企業為超廉價勞工所誘,大舉西進,刻意將中國與全球化劃上等號,民進黨執政之後,又將戒急用忍政策予以拋棄,採取對中國投資更加開放的「積極開放」政策。由於此一政策之偏差,台灣很多產業迅速為之空洞,經濟學上的「生產要素價格均等化」(Factor Price Equalization)就在台灣內部發酵。

勞工要求加薪,老闆立刻以西遷關廠相逼,廠商也會向政府要求各種租稅優惠(如運籌中心租稅優惠),以「西進不然就死在台灣」逼政府就範。處此「中國化」如火如荼的進行,貧富差距焉能不加大,薪資階級為主的中產階級焉能不萎縮?結果則是民眾對政府產生不滿,政府的支持度下降,在野黨聲勢為之坐大,種下政局動亂的因素。

千言萬語,如本報一向之主張,過度對中國之投資,對中國之傾斜是台灣今日面臨M型社會風暴的罪魁禍首,要克服它,只有從「積極管理」著手,過去幾年政府對中國經貿之開放實際上已經過多了,去年十二月的開放又使我國對中國之投資創下新的紀錄,國內投資率卻反而遲遲不前,希望政府不要再昧於事實,回頭是岸,才不會讓人民對總統二○○六及○七年的元旦文告再次失望。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