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心肝升官 台語演講評審的心聲

■ 劉明新

筆者每年都會擔任台北縣台語演講比賽的評審,每次擔任評審後,都會對教育局和中小學推動母語的努力而心懷敬意。因為主辦單位和參賽者的水準都在不斷提升。然而,內心又不免有深深的感慨和憂心!

經過國民黨政府五十年國語政策的奴化,所有本土語言都已無奈地走在一條滅絕的道路上,也已經不是各族群年輕一代的「生活語言」。例如在比賽過程中,幾乎所有參賽者犯的語音錯誤都相同:年輕一代已經無法自然使用「合脣鼻音m」和「舌根塞爆音g」,他們的發音習慣已完全受國語所宰制。例如「評審」的審、「音樂」的音、「參加」的參、「心肝」的心、「感覺」的感等「合脣鼻音m」;以及「語言」的語、「嘉義」的義、「囝仔」的囝、「阮四個」的阮等「舌根塞爆音g」,都自然消失。有的把「心肝」說成「升官」;有的則把「我有一個囝仔」說成「我有一個印仔」;「阮四個」讀做「穩死的」,令人啼笑皆非。

至於台語特有的「全面轉調」,也慘不忍聽;更悲哀的是,比賽得第一名者,不乏是平常不太會講台語、但很會背稿的學生。原來台語已變成比賽應景的語言,不再是日常生活的語言了!

除非我們忍心看本土語言的自然滅絕,否則我們就必須採取如下強而有力的手段:

一、擴大母語的認證價值:目前原民會和客委會已開始做認證的工作,雖有批評的聲浪,但絕對是一個正確的方向。因為惟有透過認證,語言才有現實的「實用價值」。例如,確認原住民的身分,須通過該族語言的基礎口試或筆試,才能得到獎學金和升學的優待。台語、客語也可以適度比照辦理。

二、用立法強制手段設定「語言保護區」:例如在苗栗銅鑼、公館,新竹北埔、新埔,屏東美濃等鄉鎮,定為客語語言區,在此語言區中從事老師、公務員、警察的工作,都要經過客家話聽、說、讀、寫的認證,老師在教學中,都要以客語為教學語言和生活語言;議會開會也以客語為討論語言。至於原住民超過一半的鄉鎮,或將來設定的原住民自治區,也立法比照辦理。

保護母語是千秋大事,惟有立法保護,讓母語的使用有實用的價值,也有環境的助力,才有成功的可能。只是,主政已六年多的民進黨政府,有魄力去擘畫此千秋大業嗎?否則,少則二十年,多則五十年,一、兩代之後,所有本土語言恐將消失殆盡。那麼,我們現在所辦的「本土語言演講比賽」,豈不成了滅絕前的自我麻醉和安慰?(作者為台灣文史工作者)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