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7500億差價評離岸風電

◎ 李界木

環保署一口氣通過十九件離岸風電環評案,發電裝置容量高達10.07GW,超出了二○二五年風電發電量要達到3GW的目標,有望減少每年燃煤碳排量近三千萬噸。政府對再生能源開發的魄力與決心,值得肯定。但是,是不是最明智的抉擇?

日本三井公司開發混合風、海流發電系統,結合的垂直軸風力與從洋流發電的水下渦輪的浮動。同一大柱,上有風渦輪機,下有海流渦輪機(風、海渦輪機原理、裝置相同),聰明的裝置會減少材料浪費,而且海流渦輪機可能比傳統的風力渦輪機會產生至少兩倍多能源。因水的密度大約是空氣八百倍,在相同的掃掠面積上,海流只要每秒一米,風卻要每秒九米,才可以產生同等的電力。(可搜尋:World’s First Floating Wind-Current Turbine to be Installed Off Japanese Coast)

又根據蘇煥智指出,最近的國際競標價格已經跌破每度新台幣二.六元。台灣的風場效率不輸給北海,而且深度也不比北歐的北海還深,條件更好,為什麼台灣政府不能採取國際競標,而仍然堅持要以躉購費率一度六元來採購呢?以目前國際競標的價格來算,這個差價每度三.四元以上,廿年的差價(一年一一○億度,廿年)損失將高達新台幣七五○○億元。這樣是明智的抉擇?

推動非核家園,替代核能發電,必須選擇具有基載特性的綠電來替代才合理。離岸風力發電,風力是不確定性的,所以根本就不適合當基載。且離岸風力發電只有六%效益,但冬天我們並不缺電時,它卻是發電效率最好的季節,所以根本不能配合。筆者認為適合基載的綠電是深層地熱和黑潮發電。

離岸風力電場既昂貴又難以建立和維護。波浪作用和很大風,特別是在暴雨和颶風,可能會損壞傳統的風力渦輪機。目前人們知道風電場和太陽能源這些類型的土地利用變化,可能導致微觀氣候的變化。但不確定微觀氣候的變化,對當地植物、土壤、碳循環(C cycling)的影響。

例如,風力發電場的工作突出了對當地氣溫的影響,通過狂暴或湍流(turbulence)改變了濕度水準,造成更高的生物氣體濃度(CO2,甲烷和一氧化二氮),以及雲層和降雨模式的變化。環評案上應附加要求業者,提出長期觀測實際資料,供日後參考。

(作者為前環保署副署長)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