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福樂團曾拿下第三屆「海洋獨立音樂大賞」的評審團大獎。(資料照)
◎胡如虹
貢寮海洋音樂祭今年十七歲,是該轉大人了,但是否面目變得更模糊了呢?
每年七月,海祭可以吸引數十萬人參與,但能從海祭冒出頭的樂團卻逐年遞減,曾經在「海洋獨立音樂大賞」揚名的樂團,不管是Tizzy Bac、旺福、蘇打綠、圖騰等樂團,歷經時空變遷,還有誰在繼續唱歌?海祭如何繼續吸引人潮及保持其影響力,正是國內各音樂祭共同面臨的問題。
海祭前八年,角頭音樂扮演關鍵角色,有七屆活動都由他們負責。當年主要幹部、目前轉任台北流行音樂中心籌備辦公室主任的丁度嵐表示,十七年前,台灣少有音樂祭,海祭是第一個公辦(前台北縣)的音樂祭,當時消息一出,內行外行的人通通慕名而來,「海洋獨立音樂大賞」還規定報名樂團必須先寄一至三首demo(樣本)參加初選,證明樂團有創作、編曲的能力,才能來現場參加複賽,再經過評審認可,才能站上大舞台,進入決賽。第一名的二十萬獎金,在十七年前,足夠讓樂團去做一張好的demo或專輯,獨立樂團誰不動心?
「進入決賽的十組樂團都可以上台表演三十分鐘,這是多難得的機會?又是多熱血的青春?」丁度嵐回憶說:「安迪沃荷曾經說過,每個人都有十五分鐘的成名機會,但是海祭卻給了每個樂團三十分鐘。」當時,獨立樂團的表演管道不多,這三十分鐘格外珍貴,大家都會拚盡全力。
「我們曾經連被刷下兩次,拚到第三次,才拿下大獎。」圖騰樂團主唱舒米恩想起往事,不勝感慨,圖騰當年角逐「海洋獨立音樂大賞」,第一次初賽就被刷下來,第二次進入複賽被淘汰,直到第三次才有機會在海邊表演,還拿下最大獎。「那時候的海祭,真的很像獨立樂團的聖殿,因為那是台灣獨立樂團規模最大的活動,觀眾免費進場,人多又容易聚焦,所以都拚了命想出頭。」然而,舒米恩坦承時代變了:「這幾年樂團露出的工具變多了,透過YouTube或臉書直播,任何樂團都能找到露臉管道,海祭的聚焦效果自然也減弱了。」
旺福樂團曾拿下第三屆「海洋獨立音樂大賞」的評審團大獎,不僅常應邀回海祭表演,團長小民後來還當過評審,小民指出:「旺福參加其他比賽都在第一關就被解決,唯有在海祭才進入決賽,還拿獎,我們愛極了在海邊唱歌的美好感覺,那種氛圍,如今想起來都會笑。」海祭第八屆海洋之星獎得主盧廣仲,同樣感謝著那片記錄眾人汗水與歡笑的海洋,讓他從此愛上在海邊表演。
丁度嵐指出,海祭的人氣指數與話題風潮,帶動了各縣市跟進舉辦音樂祭,但音樂祭並不是找樂團來表演,就會有人來看,海祭早年能夠打響知名度,得歸功角頭音樂長期承辦,風格一貫,經驗亦可傳承;但現在一年一標,連便當都要標,風格每年都在變,觀眾也難以延續。海祭要想轉大人,進入2.0世代,應該要有專門的策展人,引進更多的商業資源,如果一直停留在標案的遊戲規則中,製作會被整個預算結構框住,海祭恐怕只會淪為夏天到海邊玩水、順便看秀的活動,失去了音樂的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