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外省台灣人的呼籲

■ 張茂桂

近來,由國民黨立委所提「國軍老舊眷村改建條例」第三條修正草案,原本可以理性討論的法案議題,又被政客、媒體扭曲為藍對綠、外省對本省的「台灣龍捲風」式劇本。

這個法案和其他公共政策一樣,都涉及到政府財政資源使用的社會公平、優先與排擠性,同時也牽涉到政策效益,比如社會整體發展需要、都市重建帶動效益,當然也有(老舊眷村)居民負擔、散居榮民家庭權益等可能問題。同時如有涉及到少數提案立委政治經濟利益與選票考量,這也不讓人意外。

立法院是讓不同主張、利益與立場進行透明辯論與折衝之地。但是目前民進黨的辯論操作方式,卻讓我們看見最糟糕的政治公共論述,將成本、效益、整體公平性等複雜問題,轉化、窄化為「台灣各弱勢者」對「外省少數優勢者」的資源不公與爭奪問題,這樣的操作方式,忽略政治人對社會「整體利益」的責任,近似社會挑撥,政治愚民的手段。如果有人要舉例政治如何分化台灣社會,這就是最好的例證。

民進黨一直宣稱自己代表台灣多元文化進步性,另一方面卻又鼓動少數人不斷藉「外省人利益」題目發揮扭曲進步政治的本質。台灣現狀的問題在哪裡,這樣說還不夠清楚嗎?

眷村與榮民家庭從來就不是單純的「外省人」家庭,絕大多數是多元族群的家庭。不只第一代通婚,第二代、第三代也通婚。只有瞎眼與不想瞭解問題真相的人,才會把社會真實扭曲為「眷村與榮民家庭等於外省人」的假象。而那些慣於將「外省人」當作潛在有原罪的人,因為不懂眷村與榮民家庭的生活世界,不瞭解其深層感受與願望的人,甚至羞辱他/她們,才會永遠憤怒為何得不到他/她們的認同與支持。

我們是推動眷村文化保存的民間團體,憂心九十八年度眷村全面拆建之後,關於台灣的重要文化特色也將毀於一夕,所以在去年推動跨黨派立委的修法,將文化保存納入國軍眷村改建條例,讓改建同時兼顧到文物、建物的保存,讓縣市地方多一個參與的機會。而今年也不過希望能爭取到千萬元的預算,希望保存台灣多元文化、公民美學的景觀,建立尊重共存的社區氛圍。

「城門失火,殃及池魚」,這是目前眷村文化工作者的心情寫照,我們誠懇呼籲朝野代表、國防部與社會大眾,要看見更大的事實真相,停止「族群醜化」論述,用「就事論事」的溝通方式,認識到多元組成的眷村,尋求「平民化」、「社區化」空間轉型、文化轉型,創造台灣新多元文化面貌的可能。

(作者為外省台灣人協會理事長、中研院社會所研究員)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