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回應「從大立光、史丹福反思高教」

◎ 張昭仁

週一讀完「從大立光、史丹福反思高教」,頗有所感。

台灣這二十年來的高等教育,取消技職教育體系,廣設大學,年輕人表面學位提高了,實用技術能力卻降低了。而大學爭相搞EMBA program,讓許許多多人能拿企管碩士,EMBA對產業競爭力有幫助嗎?還是只是大學增加收入、販賣學位、建立政商教關係的一個捷徑?至於廣開博士學程,吸收中高階公務人員前來進修,取得博士資格後,以利升遷、兼職、敘薪;而校方也因此建立官教利益結構體,互相拉拔,各取所需,控制國家發展方向,虛耗國家資源。

這麼多的博士論文(暫且不論造假的),用國家的計畫書頂替的、或要低階公務員代筆的,真正有幾篇在國際上被重視?在產業界被引用?或只是濫竽充數,毫無實際價值?

台灣這二十年的高教機制,是個捅不得的膿包,還是真正對產業界、對國家或年輕人有所助益的機制?現在來看,是再清楚不過了!

先進國家的高等教育都在教年輕人如何飛翔,在新興產業界飛翔,在全世界飛翔,尋找機會展現才能,台灣卻還在以五十年前的經濟體系為想像標的,從小學到高等教育,以現代產業經濟需求來看,許許多多的課程是在耗費青春學習時光,教青年用手綁自己的腳。

沒有英語能力,如何走入世界市場?沒有新技術,如何走進新興產業?沒有新興產業技術,走不進世界市場,如何跳脫低薪枷鎖?

台灣的教育,從基礎學程開始到高教體系都須迫切改革,回應新時代、新經濟的需求。如果體制冥頑不靈,年輕人自己的前途要自己救了!

(作者為美國加州會計師)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