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從大立光、史丹福反思高教

學習力〉學歷

◎ 劉明毅、張志欽

光學大廠大立光建了新廠,預計再徵四千五百人,公司每天都在找人,CEO林恩平先生說:「徵才條件作業員幾乎沒什麼條件限制,工程師的話只要理工科技,學經歷不限通通可以接受。」

再看美國史丹福大學,在其剛退休校長擘畫下,過去十五、六年來,重新設計翻轉大學課程,希望能引導原來讀文史藝術的大學生,轉念理工科系,或修習電腦科學、微積分等課程後才能畢業。原來,世界頂尖學府早就預見未來科技就業、人工智慧發展的趨勢,勇於面對變革,來增進學生應對變局的學習力。

政府陸續推出了加強推動產學合作博士培育政策、博士創新之星計畫、博士後研究人員獎助計畫,要搶救博士失業問題。事實上,台灣產業界一直抱怨博士不好用。產業界發現,現在許多博士生只著眼於老師的研究需求,或淪為美化大學論文積分、研究評比的工具人;訓練不足、學習力不夠的博士,造成產業與學校連結困難。

小國寡民的台灣,揮霍著有限的資源,高教沒有長遠、細心的規劃及願景,「大學自主」卻出現不合時宜的系所擴充及師資晉用,廣招碩士生、鼓勵攻讀博士,培育出空有學位卻不能合乎產學研需求的困境。

政府不能一邊放任前述高教揮霍作為,一邊以政策來照顧博士們。當人工智慧持續演進,未來台灣需要具備學習力的人才,而非徒具學歷的人才,才足以從容因應挑戰,因此,高階人才的培育與需求,值得深切討論與反思。

我們認為,沒有學習力,就無法迅速進行職場轉換學習。以生物醫學研究為例,未來將會如人工智慧AlphaGo Master下圍棋、擺棋譜般的公開透明,可以赤裸裸檢視研究族群的同質性、資料的可靠性,不再讓問題躲在虛擬統計模式之後。當拆穿國王新衣就會顯示出真相,現在所謂吃什麼、喝什麼、吸什麼會危害健康的研究結果,將被人工智慧重新檢視、釐清,許多不正確的研究結論將被捨棄。因應趨勢,檢視現況,重新定義好的教學研究制度,是給學生嚴格而扎實的訓練,讓他們具備優異的反省及學習力,才是正確方向。

(作者分別為成功大學醫學院環境醫學研究所特聘教授、教授)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