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速食政治文化要不得

◎ 劉明毅、 張志欽

高科技產業要迅速因應急速轉變的時代必須求變,最近華碩施崇棠先生說,「華碩整個腦要重新洗掉」,全體員工換掉舊思維,把客戶變成一生的客戶,以提升未來的競爭力;值得注意,我們立法及行政機構的慣性思維,則是每當一出問題,就來設個新單位研究研究,不然就是要學界或智庫做做研究、擬擬辦法、消消雜音,然後不久之後就不了了之!

教育事業隨著時代的改變,一直被要求革新,然而在台灣,許多怪思維侵蝕教育的基本理念。譬如:為了因應食品安全議論,忽然全國六間國立大學倉促成立食安研究所。眾所皆知,食品安全最重要的,難道不是源頭管理嗎?不能用來做為食品原料的,就是不能用來做為食品原料;地溝回收油,難道經化學淬鍊,某些物質含量低於所謂檢測標準,就可以做為食用油原料?事實上,要用道德及法律規範,把食品安全定位在有良知、有科學根據的基準上,廠家要有道德並遵循法規、政府要認真去執法,才能讓人民食得安心。

在立法委員的壓力下,教育部原要在兩所國立大學成立食安研究所,今年三月公佈,提出申請的六所國立大學通通有獎,都將成立食安研究所,也訓令同時招收師資及學生,九月新學期就要開班授課。坦白說,一個新的社會失序產生的食安事件,難道廣設食安研究所就能解決食安問題?

基本上,食安事件是道德及行政管理問題出差錯,到底有多少真正屬於學術研究範疇?而倉促成立食安研究所,授課的核心內容要如何永續?學生未來的工作需求到底在哪裡?把稽核廠家及防堵在食品內摻假與有害成份,當成學術研究單位的教學研究核心,真的合適嗎?這恐怕只會逐漸降低國家的競爭力,讓高等教育的目標再度成為話題。

為何不去思考如何改進現有稽核及檢測單位作業、立法提高罰則及催生公民監督力量?如今成立食安研究所,進行違法有害成份的人體健康風險評估,意義又何在?教育不能急就章、教育不能求快,難道速食政治文化衍生的教育怪象,就是立法院、教育部及國立大學的關鍵績效指標嗎?!(作者分別為成功大學醫學院環境醫學研究所特聘教授、教授)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