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呼萬喚,川普所謂「史上最大規模」減稅計畫終於出爐。薄薄一頁,競選的稅改政見盡在其中,包括公司所得稅和商業實體稅降至最高十五%,大降海外利潤匯回的一次性稅率;取消遺贈稅、替代最低稅負和淨投資所得稅;削減個人所得稅由七級簡化為三級制、最高稅率降至卅五%,標準扣除額擴大為現行兩倍等。令人意外的,選舉時聲量最大的調整邊境稅,卻不在其中,就像未把中國列入匯率操縱國,美國自己拔掉虎牙,未來貿易談判顯然喪失不少籌碼。百日新政以來,川普這隻黑天鵝幾乎變成白天鵝,施政作為逐漸可被預期,愈來愈缺乏驚奇了。
川普執政風格的演變是政治觀察特殊案例,執政未及百日,他的支持度是歷來總統最低,若與同樣陷入低迷困境的小英總統對比,一方面反映兩人不同的施政理路及其影響,另外,或許能夠激盪出一些省思與經驗,足供台灣政府參酌。其實,兩人最大的不同在於,川普走的是內向型經濟發展模式,目標在推動經濟成長,增加就業機會,解決美國勞工階級失業與低薪問題;而小英則是以外向尋求突破的能量與空間,回頭挹注內部的經濟成長,政策目標則在維繫經濟成長的同時,更著重與分配相關的轉型正義、社會福利與保障勞工基本福祉等課題。易言之,川普政策以成長為優先價值,小英則重分配理念,並因此發展出不同的政策作為,產生不同的效應與評價。
川普執政風格的演變是政治觀察特殊案例,執政未及百日,他的支持度是歷來總統最低,若與同樣陷入低迷困境的小英總統對比,一方面反映兩人不同的施政理路及其影響,另外,或許能夠激盪出一些省思與經驗。(本報合成/AP)
川普以提振內部發展能量為要務,高舉「美國優先」、「製造業回流」,與「僱用美國人」、「購買美國貨」等主張,旗幟鮮明,政治正確,掌握了話語權,因此儘管經貿政策帶有濃厚保護主義、種族歧視色彩,降稅與鬆綁金融監管,立即受益者為華爾街與富人階級,尤其,川普本身為大商人,其家族企業在川普政策中可能有利益衝突的模糊糾葛,但川普政府依然振振有詞,一副為了美國利益、勢在必行之正義凜然狀。這些政策實際成效或許未如預期,但堅定作為至少展現川普兌現選舉政見的決心。而施政者的決心,往往是一種正面能量,有助於激勵民心,向偉大的目標(如「美國再度偉大」)邁進。
反觀以分配為施政基調的小英政府,政策帶有濃厚的社會主義色彩,與川普赤裸裸的資本主義作風截然不同。其實,台灣產業最堅實的基礎是製造業,尤其是科技硬體方面,若加上以海外為生產基地部分,則台灣製造業的強項鮮少國家可以比擬。而製造業在增加就業的效果上,不僅是服務業所不及,即使成功建構出五大創新產業,恐亦無法提供相同的工作機會。因此,政府應如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的建言,提振既有產業,解決其缺水、缺電與環保障礙,才能真正復興經濟。但一個重視分配的政府,顯然比較著重「進步」的主張與形象,不敢展現魄力排除投資障礙,自然而然便把重心偏向外部,例如推動新南向,鼓勵企業往東協與印度等發展。此舉固然可以降低對中國的依賴,卻只是依賴重心的轉移,由西進轉為南向,等於換湯不換藥。更由於重分配,因此異於川普降稅救經濟,小英政府反而增稅以挹注長照財源。台灣加稅的作法在全球一片降稅吸引投資的風潮下,顯得突兀與違和。
川普以一篇激昂的民粹演說開啟總統之路,標舉美國第一與保護主義,捲起全球風雲;相對的,台灣女總統的出現,亦開啟未有的新局,但新的局面卻不能促成經濟的躍升,改善低薪與就業窘態,進而將此熱能傳導到改革志業上。小英勤於修補社會矛盾與傷痕,卻拙於推動經濟前進,所謂的分配只能在既有資源與生存線上重新調整配置,自然引爆衝突,導致當前執政低迷的困境。川普經驗與主張仍待觀察與檢討,但其引導資源與民心往變革方向操作的能力,則是小英望塵莫及。受困愁城的小英,能否從中得到一些啟發與靈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