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與洪奇昌談經濟

■ 林環牆

台商投資中國設定四十%上限迭起爭議,七月經續會結束後才暫止息,但十一月外資凱雷集團擬收購台灣封測廠日月光消息披露後,親中媒體旋又捲起鼓舞西進浪潮,而民進黨前新潮流要員、不分區立委洪奇昌先生亦如斯響應,在中國時報刊登「在國際經濟的長河裡」一文,建議放寬投資中國上限,筆者特為文請益。

洪文謂:台灣經濟的根本挑戰乃源自於全球化的競爭。其實,全球化一直是台灣戰後以來遵循的經濟路線,早就融入台商企業經營的思考平台,台灣島上需要保護的產業已經很少。今天根本的挑戰並不是全球化,而是如何迎戰中國熱,以掙脫「台灣經濟發展中國化」的危機。

在台海雙邊語言相通下,資本和技術無節制的源源西進,是可能促使台、中成為一個以中國生產要素結構為經濟活動主導核心的單一經濟體。屆時,台灣產業比較利益範圍,將不再定位於其自身的生產要素結構,而是受制於規模絕對大的中國經濟發展需要,此即「台灣經濟發展中國化」。廣大的台灣人民,無論居住南或北,都將因「台灣薪資中國化」而被拉下生活水準。當前人民薪資成長停滯,中產階級萎縮,墜入貧窮線人口逐漸增加,即是「台灣經濟發展中國化」現象,唯一的受惠者只是資本家。

洪文謂:「香港、日本和韓國具體地改變經濟策略,將中國的經濟泉源引導至他們國內,為他們的經濟找到了新動能。如果我們的政策繼續遲疑下去,那麼台灣經濟的機會之窗將完全關閉。」此一論述過度跳躍,不僅缺乏實證,恐怕也不知所云。

日本才掙脫長期經濟停滯,就姑且不論。以香港來說,雖然近三年經濟恢復強勁成長,但一般薪水階級根本感受不到:二○○一年實質薪資增加三.四五%,但二○○二年僅增加一.二七%,二○○三年增幅轉為負○.六五%,二○○四年為負○.四五%,二○○五年為負○.四三%。南韓也類似:自一九九五年以來,南韓國民所得毛額(GNI)的成長已連續十年低於經濟成長率,此即經濟產出量雖增加,但反映實質購買力的國民所得卻成長緩慢。以去年來說,南韓經濟成長率為四%,但因貿易條件惡化,GNI的成長率僅及○.五%,南韓人民生活條件幾無改善,一如台灣。

台灣經濟的泉源,不是中國,而是存在於浩瀚無垠的創新觀念領域。擺脫「台灣經濟發展中國化」,沒有捷徑,只有不斷地引導資源,投入創新,步步爬上技術階梯。當「台灣」成為創新的代名詞時,全球市場自然為之敞開。國民黨執政時經濟部長趙耀東先生曾喊出「一切為出口」的策略口號。時移勢轉,當前應是「一切為創新」,而不是「一切為中國」。

(作者為美國「台灣公共政策諮議會」研究員暨北卡大學經濟學副教授)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