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黃天麟專欄>爾必達與張忠謀

本月七日力晶與日本記憶體大廠爾必達(Eplida)共同宣布,將在台合資興建四座十二吋晶圓廠,總投資金額高達新台幣四千五百億元;這是繼渣打銀行、凱雷國際私募基金砸大錢併購台灣竹商銀及日月光後,外資對台展現信心的另一大動作。

日本爾必達捨中國就台灣的決定,若依「唯中國論」者之邏輯,應是「日本自外於崛起的中國」,是一種「鎖國」行為(指鎖在太平洋島國)。問題是,爾必達怎麼會棄中國的中芯,而移情台灣的力晶呢?力晶之爭取當然功不可沒,但台灣在半導體產業方面具遠比中國為優的群聚利基,應是因素之一。晶圓泰斗台積電的張忠謀董事長在公開場合亦指出:「若群聚效應能持續發酵下去,相信會有更多科技大廠繼續在台投資」。可見爾必達之選擇台灣,與台灣之晶圓群聚有極大關係,且應是關鍵因素。

依經濟部工業局之調查,我國目前已有十座十二吋晶圓廠進入量產,八座尚在建置中,再加上規劃中的八座,我國在建置十二吋晶圓廠的規模已經超越了美、日、韓,穩居全球首位(二○○六年六月),晶圓代工業的產值在全球佔有率為六十九.二%。相對之下,落腳於中國的十二吋晶圓廠開工者只一家,加上建置規劃中的也不過五座(二○○五年)。換言之,儘管中國政府努力了十五年,提供了優渥的設廠及稅負的條件,中國的半導體產業到現在為止只具雛形,若不是中芯、和艦等之偷跑,帶去技術與管理,說句「連影子都沒有」亦不為過。

中國半導體王國夢之遲遲無法實現,實與戒急用忍及二○○一年晶圓登陸之攻防有關。一九九○年代,晶圓被列為禁止類項目。投資金額之限制也阻斷了對中國大型而資本密集型的投資,中國為此空轉了十年。但中國政府並不氣餒,二○○○年台灣政權輪替後,北京聯合了台商、統派媒體,以排山倒海之勢要求「開放晶圓登陸」,政府亦應允積極規劃鬆綁,激起了「晶圓登陸應否放行」之大攻防,最後在本土學者及台聯堅持下,「十二吋廠必須量產」成為登陸的首要條件,我國的晶圓產業也不因統派媒體惡意指稱的「鎖國」而「斷鏈、衰竭」,反而從此激起了一股興建十二吋廠的熱潮,進而衍生今日爾必達在台灣四千五百億元的大投資。五年的歲月過去了,若當時沒有本土學者及台聯之奔走與吶喊力阻,中國之晶圓廠(八吋)將因台灣之投資如雨後春筍,八吋之後必有十二吋(如中芯),擁有十座十二吋晶圓廠的將是中國,而不是台灣。台灣當然就留不住封裝與測試,整個竹科、南科必因此敗柳殘花。換言之,台灣半導體之有今日盛景,爾必達之會落腳台灣,九○年代之戒急用忍及二○○二年晶圓登陸之攻防,居功至偉。

據報,政府將於北、高市長選舉後開放○.一八微米製程登陸投資,我們認為此舉是昧於歷史實證的做法,短期或可滿足廠商之慾求,但長期言只會加速中國半導體產業之發展,發揮其群聚效應,連帶增加周邊產業如封裝、測試登陸之需求,終結台灣晶圓之群聚生態,絕對不利於已在台投資之廠商。請政府務必飲水思源,不要再拿「瓦聖納協議」來為西進護航。政府該做的是如何改善投資環境,說服廠商在台提升技術;「拚開放」,絕非有能政府之作為。

(作者為前國策顧問)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