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社論》台灣經濟不能單靠蘋果當救星!

連續二個月外銷訂單翻紅,中華經濟研究院也上修今明年GDP成長預測,景氣好轉跡象明確,但台灣經濟似乎陷入低成長的新平庸狀態。諷刺的是,如此疲弱的復甦竟是來自基本面者少,而是源自於景氣的循環週期,以及三星Note7手機頻傳爆炸而停產停銷,導致原本並不看好的蘋果iPhone7意外熱銷,台灣供應鏈外銷訂單大增所致。所以有人戲稱一顆蘋果救台灣,或反諷是三星救台灣。

景氣的回升固然可喜,但我們必須虛心檢討,外銷訂單增加係因技術與創意的突破,即商品與服務品質獲得肯定,抑或競爭者凸槌的意外事件?台灣經濟絕對不能因為其它國家的企業災難而僥倖取得商機,只有基本面的強勁反彈,才能帶來真正復甦。因此,台灣經濟訊號出現底部彈升之際,執政者千萬不能自我感覺良好,應該深入檢視這些指標是否呈現台灣產業往工業4.0與自動化、智慧機械、電商、互聯網、物聯網、電動車、分享經濟接軌的軌跡。然而,明顯的是此波經濟擴張主要來自與智慧手機相關的資通訊產品,亦即與蘋果訂單有關,看不出新產業崛起的跡象。

換言之,台灣的產業結構依舊囿於代工組裝的領域,並未具有強烈的創新與開拓的精神,其接單與產能的增加,只能鞏固固有疆域,不能促使產業的升級,強化企業的競爭力。其實,台灣景氣疲軟的癥結,即在於產業追尋的是舒適圈裡的歸宿,而非技術與創新的競爭。這種企業的營運模式,在當年冷戰地緣政治塑造的全球分工體系中,得以運用本國低廉勞力、土地與租稅優惠創造出台灣經濟奇蹟。但是,冷戰結束之後,共黨國家紛紛走上市場經濟,釋出數十億勞動力,台灣的生產要素相形見絀,經濟奇蹟便寫下句點。

至此,台灣經濟若要向上提升,必須走上知識經濟而非勞力密集的產業,整個產業與個別企業應該進行嚴酷的破壞性創新,接受殘酷的考驗與淘汰,方可產生傑出的企業與產業,帶領台灣經濟進入更高的境界。可惜,當時台灣企業選擇的卻是一條容易的路,不求創新與研發,只想降低成本,於是生產模式不改,技術不求精進,只是把生產基地轉移到中國,利用其所提供的更多勞動力,維繫過去的營運模式。此一模式初期效果不錯,甚至因中國生產能量太大,企業生命不但得以延續,甚至規模擴大數倍,西進一時之間彷彿成為台灣企業必由之路。而台灣經濟也就從此深深鎖在中國,無論政治、經濟都難逃其影響。

金融海嘯至今衝擊全球經濟,多數經濟學者咸認,傳統與非傳統貨幣政策都已使盡,卻只能使患者推出加護病房,一定要再加諸財政政策與結構性改革,方可真正救起全球經濟。對台灣而言,政府支出已近舉債上限,而法定義務性支出更佔預算大宗,造成公共建設難以推動,財政手段幾乎窮盡;而民間資金則大舉外流,實體經濟獲得挹注有限,所以投資不足,缺乏成長動能。至於結構性改革,只一個勞工休假議題,即可見到政治介入與民粹當道,根本缺乏專業理性討論空間,加上執政者軟弱,只想討好, 結構改革恐將一事無成。

在蘋果訂單的挹注下,台灣景氣掙脫了長期的陰霾,但是,產業基本面改善有限,推動五大創新產業的規劃既空洞又牛步化,根本無法與新產業趨勢接軌。而驚人的近六成海外生產比,益見中國生產條件對台商的強力磁吸,相形之下,台灣製造動能的萎縮,再難撐起所得與就業的增加。加上財政政策與結構改革,處處綁手綁腳,無法邁開大步。於是這次出口轉紅,景氣轉綠,可能只是景氣循環與外部需求回溫所帶動,台灣經濟想要恢復昔日的活力與衝勁,恐怕仍有漫長之路。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