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政府應徹底根除南北失衡的老問題

中央選舉委員會日前舉辦高雄市長選舉政見發表會,高雄市長選舉在高雄市舉行,候選人政見發表會照理說也應該在高雄市舉行。然而,大家以為天經地義的事,事實上卻不是如此。所有的高雄市長候選人,都得到台北市參加中選會舉辦的政見發表會!

中選會此舉自然引起候選人及選民的不滿。但據中選會解釋,目前無線電視台只有民視在南部有攝影棚,而其場地太小不適合,工作人員也不夠,所以只好在台北市舉行。中選會認為,透過無線電視台轉播,加上平面媒體的報導,應可達到候選人政見發表的宣傳效果。

中選會的安排或許無可厚非,不過,高雄市長候選人必須到台北市發表政見,再怎麼說也會讓人覺得怪怪的。我們在此並不是要責怪中選會,而是想藉此事提醒朝野人士,台灣的南北發展失衡由來已久,這個現象再不解決,南北的認知差距無法縮短,終將使南北的政治鴻溝繼續擴大。

過去國民黨統治五十年間,輕視農業為主的南部,重視工商業為主的北部,甚至,為發展工商業北部而犧牲農業南部。另外,重北輕南現象的形成,也與外來政權帶來的軍民大多數集中於北部有關。可以說,國民黨的重北輕南政策,與社會福利偏重照顧軍公教人員,乃是維護以少數既得利益者為核心的外來政權的必要舉措。

當初,國民黨成立三家無線電視台,全部坐落在台北市,也是基於同樣的理由。那個時代的無線電視台,擔負著政治宣傳的任務,由文工會、新聞局嚴密控制,它們的主事者都是政治任命,必須兢兢業業地為黨國體制的意識形態效命,不容跨越雷池一步。

以上種種問題,從黨外時期以來,就有不少異議。可惜的是,民進黨執政之後,並未積極予以改善。所謂的尊重新聞自由的政策,缺乏「新聞媒體全民化」的配套,導致作為社會公器的媒體未改舊習,其資本結構還是掌握在特定意識形態的人手裡,甚至有的媒體資本結構中資化,成為今天台灣政治的亂源之一。

六年多來,泛藍親中人士在台灣明明屈居少數,可是他們利用擁有的媒體,不成比例地放大自己的聲音,把自己吹噓成代表多數民意,從而施壓政府的政策向中國傾斜。所謂的積極開放政策,所謂的「台灣的希望在中國」,得以宣傳得風聲鶴唳,就是這樣來的。

為了扭轉南北失衡的現狀,我們認為政府有必要進行總體的調整,北部既已建設到相當的程度了,國家資源便應合理地逐漸往南部移動。其中,台灣的媒體,包括無線電視台,幾乎集中於北部,如此所反映的國家印象和民意趨勢,就難免會為地域所限。是以,公視系統所屬的華視傳出可能南移,政府應積極促成以呈現社會多元聲音。

中央政府機構集中於北部,也會產生類似的流弊。過去幾年,行政院雖然設置了南部辦公室,但這種服務小窗口的作用還是有限。政府有必要隨時檢討其服務績效,是否能切實為民眾解決問題,果能如此,也等於是發揮「行動政府」的功能了。

媒體南北失衡之弊,最嚴重的是形成雙方的誤解。許多媒體位於北部,從事人員自認屬於政經優勢,瞧不起純樸土直的南部人,至於許多愛這塊土地的南部人,則無法理解那些位於北部的媒體的認同背離台灣。這種國家認同的差異,其實也是南北失衡的政策所造成的。對此,民進黨至少已經在高雄市做出改善飲水、推動捷運及相關建設等成績了,應可繼續有所作為,徹底根除南北失衡的老問題。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