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黃天麟專欄》銀行登陸的惡性循環

「銀行業不能關起門當皇帝」,這是新成立的永豐金控董事長何壽川接受採訪時說的話。他接著說,「國內金融機構受到製造業外移與市場規模不足兩因素影響,正面臨著利潤微薄的困境,若登陸延後,銀行可能被迫賣產」。筆者相信這是一位銀行業老闆面臨經營困境,而眼看中國有很多商機(台商)時的一種感受,說成「肺腑之言」亦未嘗不可。

但銀行業登陸就能弭平當今銀行經營之困境嗎?結果將恰恰相反,最多也只是「收之東隅,失之桑榆」,且失的遠比收的多,多到可能斷送銀行,甚至國家之命。何故呢?

何董事長在專訪中也說得很明白,台灣金融業之所以會面臨經營困境,是「受到製造業外移中國」。申言之,就是因為產業外移,關廠的關場,沒關廠的則縮小規模,一大部分的投資都到中國(累計投資中國金額已超過三千億美元),銀行當然找不到要借款的客戶。這一點,可以由我國貨幣供給增加率(M2),自一九九○年開放國人赴中國投資後,由年平均廿點八%(一九八○年代)一路下滑至二○○○年的六點五%,二○○二年更進一步萎縮到二點五八%得到印證。因企業的國內資金需求不多,放款自然推展不易,僧多粥少,爭貸之下利潤當然日趨微薄。

癥結在此,正確藥方即應是多方合作「推升國內投資,減少廠商外移」,把國內的餅做大,以做大之餅(放款市場)徹底解決大家爭分小餅的困擾。這才是永保銀行經營生機的根本辦法。

遺憾的是,卻有人主張讓銀行登陸,拓展對中國台商授信,以解決銀行閒置資金。乍看之下,言之成理,但銀行之所以產生閒置資金又正是因為產業西進中國之結果。是以進而對這些廠商給予融資,則無異協助廠商西進,鼓勵廠商加速外移,就會更進一步排擠國內投資,減少國內之授信需求,更糟的是,國內投資減少更會惡化國內投資環境,進而製造打不完的呆帳,侵蝕銀行資本,惡性循環下,必斷送銀行命脈,甚至終結整體經濟之生機。換言之,以「銀行登陸」解決閒置資金的作法是「飲鴆止渴」。

目前已有超過半數的國銀在海外設立二一二個據點,海外盈餘比重超過廿%者,也有包括一銀、華銀、中國商銀、國泰世華等十三家。的確,台灣的銀行在海外仍有拓展的空間,其國際化程度仍有提升之必要,但若說只因沒有中國這一塊,就是「關起門當皇帝」,則明顯是被一些媒體的「唯中國」思維所誤導了。

筆者當然了解,中國這一塊當前確有商機,但商機也是危機,而且它是致命的,請主張銀行登陸的人務必看看本月十五日自由廣場「從日銀教訓談金融西進」這篇文章。畢竟台灣經濟規模只是美國的三十分之一、日本的十九分之一而已,「壯大台灣」才是解決當今銀行困境、經濟問題之核心。

(作者為前國策顧問)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