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社論》總統停下腳步聆聽的意義

如果提問當今台灣最需要的是什麼?有個答案應該不會被否定,那就是我們需要一個做事的政府。做事與做人不是相對的概念,但是既然標舉做事,即意味著這比做人更優先,先把事情做好了,再來思考做人的問題;或者說,做事是目的,做人是手段,不可混為一談。

政府成立的目的當然是做事,這還有什麼好討論的?然現實政治並非必然如此,因為即使是做事,也必須分辨是為誰做事、如何做事,以及先做什麼事?專制政府經常是為統治方便行事,不顧正當程序,先做統治者認為重要的事;民選政府則要看領導人的價值與能力,以及監督制衡機關的能量與素質。

人民如何評價政府?通常是蓋棺論定時,更為確認與深遠,例如我們總會回憶:李登輝做了什麼?陳水扁做了什麼?馬英九做了什麼?比較之下,當下的一時紛擾,當然需要及時因應,不可麻木不仁,否則可能危及政權的穩定,但是主政者如果具有信念,必然分得清楚什麼是做事?什麼比較像做人?二者最好可以得兼,否則,寧願得罪人,也要做對的事。

台灣進入到第三次政黨輪替的此刻,似乎進入到一個抉擇的時刻,許多事情需要做決定,換言之是選擇題,不是是非題。是非題,非黑即白,只有二分之一錯誤的機率;選擇題,甚至經常非單選題,而是多選題,則意見必然紛呈多元,這時掌握住進步的思想,多做溝通對話以化解阻力,接著就是堅定意志,不要怕得罪不同意見,最後靜待歷史的總評。

前述的抉擇、溝通與堅定三步驟,說來容易,但是誰來判斷何謂進步?有關對於進步的丈量,一定要從該議題的利害關係人著手,從專業來綜合評估,而不是閒雜路人非關利害的酸言酸語。蔡總統最近到苗栗參訪遭媒體批判吃千元法國菜,就是最典型的例子,此類無涉政策、無限上綱的言語,在網路時代看似格外甚囂塵上,卻絕少關乎國計民生。

諷刺的是,此事傳到中國網站上,引起了高流量的點閱與討論,於是有中國酸民吐槽:「不過二百多人民幣,連大陸一個村長的酒錢都不夠,台灣竟然還當成一件事在評論,真是個窮島。」看來鐘擺的擺盪,到了極限,終究會有回復的時候。如何抓大放小,避免憂讒畏譏,是現代政府做事所必備。

國家元首與其智囊固然不必為廉價口水在意,但是涉及到重大人事與政策的決定,這個時代也很難再關起門來拍板。以司法院正副院長被提名人謝文定、林錦芳在週日宣布退出提名,蔡總統同意撤回咨文,這件憲政實踐上罕見的情況為例,整個提名過程在事後檢討,就不能驟以「民粹」輕率論斷。事實上,如果維持最早的謝(文定)許(宗力)配,未臨時變卦更易為謝林配,或是不出「威權時代大家不是都選擇順從」的失言,是否還會引起今天全盤推翻的局面?是個值得反思的問題。

馬英九時代,當時的政府看待公民團體的態度,是一個清亮的借鏡,這麼說,並非同意公民團體所有的提議就是進步正確的,而是政府、國會、公民團體、媒體,都是公共政策形成的環節,如果盡可能將各方意見納入,是決策流程順暢的前提,前述抉擇與溝通的重要性在此,如果前兩個步驟出現問題,第三步當然很難堅定下去,這也是今天決策遭逢挑戰的最主要原因。

蔡總統的優點是,她不是不會犯錯,但是與馬英九不同,她會停下腳步來聆聽,實無關「逢英必反」,如果重新思考後,能審慎調整出今後推動改革最適切的選項,又何懼總統威信受損?畢竟,政府是來為人民做事的,不是來顧一人面子的。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