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黃天麟專欄》被西進派炒熱的論述—品牌

「品牌」在台灣幾已是一門顯學,「邁向國際,發展品牌」不僅是西進派學者所倡言,政府官員也趨之若鶩,好似不談「品牌」,就不足以展示其前瞻性,經續會還特地把它納入作為三B經建(Bridge、Brain、Brand)積極追求之價值。

台灣欠缺品牌嗎?其實很多。出色的學校如「台大」是品牌,比人家好喝的「台灣啤酒」是品牌,製造業的「大同」、「聲寶」也都是品牌,可見品牌在台灣到處都有,並非高不可攀,只是它是經營的結果,而非經營的目的。是則,「品牌」應該只有建立的問題,只要一點一滴,努力經營、投資、研發、升級,讓產出的製品高人一等,人人愛用,市場擴及全球,自有全球的品牌。Toyota、Sony、Coca-cola、IBM,那一個不是這樣建立的?

既然如此,為什麼這些學者、官員面對國際化,提高國際競爭力時,總是不談「投資」,不談「研發」,不談「升級」,而大談「品牌」,宛如「品牌」才是克服當今台灣經濟企業經營的不二法門?歸根究柢,盤根於他們心靈深處的中國情結,亦即「中國經濟觀」是癥結所在。因為「品牌」隱含了「市場」,品牌本身代表了廣大市場之接受度,由此可連結到他們心靈中的另一廣大市場—中國,符合他們西進的欲求,促進「兩岸經濟統合」的終極目標。

最近幾年,台灣為要邁向國際,視品牌為價值本身,藉由併購來速成,就是錯把品牌作為經營目的的結果,自不可避免面臨失敗。明碁併購西門子手機就是實例,對「唯品牌論」者自是當頭棒喝。這二百五十億元的教訓實在花得冤枉,應該可以說是受西進論者所玩弄、誤導的代價,也給德國人看破手腳,暴露了台灣廠商炒短線吃軟飯的缺點。建立品牌絕不能一廂情願,它是經營成功的結晶,成功即來,失敗則去,如今日Sony因近年迷於財務槓桿,疏於研發,品牌為此大為褪色。說老實話,世上追求「時髦的理論」而傾家盪產者不知凡幾。

品牌論者辯解說,這是台灣廠商品牌管理能力不足。問題是品牌需要管理嗎?這只是一種遁詞,顛倒了本末,該管理的是技術,是品質。比人高一等的技術,更為優良的品質是品牌的靈魂,而這一些高人一等的技術,只有在自己的國家持續投資、製造、研發方能獲得。

希望我們的官員及企業快快清醒,不要再被「西進論者」所愚弄。品牌不應該是政策追求的目標,品牌是持續在自己國家投資、研發、升級後自然會結下的果實。

(作者為前國策顧問)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