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教改沒有回頭路

■鄭維鈞

自一九九四年「四一○教改大遊行」之後,教改的多項目標隨著社會的民主化和意識形態的多元化,逐步在台灣教育體系中得到制度面的落實。歷經十數年之後,不管是在既定目標或實踐策略,的確有待檢討與修正。

其中,帶給學生家長們最大煩惱的,恐怕要算是「一綱多本教材」與「多元入學方案」。當初的政策立意旨在給教師更多的教學彈性,並提供給學生更多元的學習視野,今日看來,非但許多家長與老師並不領情,學生的課業壓力也未予釋放。在今年的首都市長選戰中,和任何進步改革向來沒有淵源的國民黨候選人竟然乾脆喊出「單一版本教科書」政見,企圖以最便宜行事的教育方式,來吸引學生家長的選票。

這樣的政見當然會獲得許多支持。然而,學生的書包重量或許可以減輕,但應付課業的壓力卻不一定變小。亦即,只要「競爭」的情勢不變,「明星高中」的優越條件不改,不管是有一百種教材或單一教材,甚至於沒有教材好了,參考書與補習班仍然會與學生們如影隨形,一切都還是以成績為考量的競爭取向。因為老師與家長大致認為,學習很重要,但競爭更為重要。換言之,競爭原來即是學習的本質,即使是多元入學方案替代了聯考制度,大家還是會在不同的管道裡頭競爭,非得分出個孰優孰劣方才罷手。

被「污名化」的「一綱多本」很無辜,它都還未發揮多元社會價值思維的功能,就要先面對千夫所指。「恢復單一教材」基本上是將教育目標等同於升學,要以方便入學機制來限制教育素材。當教育的內涵被窄化,教育的目標被限制,同時大部分民眾卻拍手叫好,這是台灣教育的悲哀。

教育改革不只是教育工程,它同時也是社會工程,既需要配套,也需要說服,更需要時間來驗證。當台灣都已經進步到引入各式另類教育方式,甚至每年固定有「在家學習」的學生數額,喊著要回復「單一教材」,難免令人有「不知今夕是何夕」之慨。

(作者為台北縣板橋社區大學講師)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