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社論》民意已決,行動開始

總統大選是檢視並辯論國家政策的時機。經濟政策攸關國計民生,經濟論辯因此常是大選季節的熱門話題,正進入大選熱季的美國也不例外。華爾街日報上週五發表專題報導,指美國十六年前原期待以外貿、高科技及貨幣政策維持經濟榮景,但事與願違;尤其對中國貿易政策不但得不償失,甚至差以千里:美國原預期打入中國巨大市場,結果中國卻反成美國最大進口國,使美國失去兩百四十萬個工作機會。在台灣新政府積極調整經貿及中國政策之際,美國大選這一經濟論辯頗有啟發作用。

美國這次大選,因貧富懸殊惡化導致中產階級普遍憤懣,成為左右大選的要素。常發驚人之語的川普在共和黨內勝出,左派桑德斯讓希拉蕊的民主黨提名飽受威脅,都與此有關。民調顯示,七成民眾認為美國走在錯誤的道路上。包括華爾街日報等媒體因此認為,大選可視同對失敗的美國經濟模式一次全民公決。由於中國是美國經貿全球化策略中的要角,過去也成大選話題;但這次川普把中國威脅論當競選主軸之一,希拉蕊也主張對中國更嚴厲的立場,可謂有志一同。

針對中國經貿政策得失算帳,除華爾街日報之外,近數月來包括紐約時報、經濟學人及學界都曾探討。這些探究,大致從二○○一年中國加入世貿組織(WTO)起,檢視對美國經濟社會的利弊得失。

一如國際貿易理論,美中雙邊由於國際分工的比較利益,從中國進口廉價貨品,讓美國消費者、進口商、跨國企業及部分勞工受益。另一方面,美國不少製造、服務業受到衝擊,低學歷、低專業技術、流動性較差的勞工,中西部製造業為主的州,受害最大。中國貨品大量湧入,美國人失去的工作大增,而這些勞工一旦丟了飯碗,實證研究顯示他們失業長期化,很難重回就業市場;受害者因而不僅人數眾多,傷害極大且痛苦。這一後果,又造成貧富懸殊惡化,反對全球化、要求社會正義的民意大行其道。

整體而言,中國具成本優勢,加上操控人民幣匯率,一躍成美國最大進口國,累積超過四兆美元外匯存底。同時,經濟崛起的中國為發展進口替代產業,挾其廣大的國內市場為籌碼,對外資諸多限制,美商在中國市場表現不如預期,更面臨越來越不利的環境。與中國經貿往來的惡果,使它成為全球化的最負面教材。

以美國經濟規模之大、國力之強,與中國經貿往來都讓自己吃盡苦頭、飽嘗惡果,進而衝擊國內社會及政治,而即將以大選交付公決。台灣其實比美國早了一步,在今年初總統大選已對中國政策進行公民投票。

其中仍有若干異同。相同的是,台灣與中國經貿密切交流十多年來,尤其近八年的全面傾中政策,傷害不小。其中,獲利的是黨國買辦、紅頂商人及若干業者,整體經濟成長、製造業勞工及一般受薪階級都深受其害,因此所導致的貧富差距狂飆尤讓年輕人難以忍受。貧富懸殊造成中產階級式微,找不到好工作、買不起房子,甚至不敢結婚生子的現象,在年輕人間逐漸普遍。

其間差異必須強調。與中國經貿往來,占台灣總比重約四成,相對遠甚於美中經貿關係。本質上,中國近年耀武揚威,在國際經貿競逐也野心展露,但對美國至多只是追求分庭抗禮,美國絕非中國併吞對象。然而,台灣把經貿重心放在中國,經濟實力、規模又遠不如美國,豈非自找麻煩、自討苦吃。

從而,半年前台灣人民在大選的抉擇極其明智,所發出的訊息非常明顯,對新政府的期待至為殷切:台灣必須在追求經濟繁榮發展之路改弦更張,從過度依賴中國走向多元上進。這對新政府是極大的考驗,它上任以來所宣示的五大產業創新研發計畫、新南向政策、積極加入TPP及各項改革,都不能只是喊口號。

更重要的,台灣的對外經貿路線既經民意授權確定,如今已進入公共政策實質討論及改革階段。面對如此重大考驗,台灣人民不能只袖手旁觀,既要監督完全執政的民進黨,也要積極參與。最近在有關勞資權益爭議、休假天數、年金改革等議題中,相關各方因此應以大局為重,相互合作妥協,為台灣積極開創新前景,一起克服挑戰。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