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政修
臺灣大學生命科學系副教授蔡政修與博士生廖翊如耗時3年以上的保育古生物學研究成果,已正式刊登於美國解剖學會所發行的 The Anatomical Record 研究期刊。
臺灣更新世的金龜化石。最右邊為臺灣金龜的化石標本、中間為型態解讀、最右邊為現生金龜的骨骼標本提供型態對比與分析。(取自該文)
金龜(學名為:Mauremys reevesii)是一種臺灣現生的小型淡水龜類,但近年來的分子研究成果認為臺灣目前的金龜族群很有可能是人為所引進的物種。換句話說,臺灣的金龜很有可能不是原生種、而是外來物種,也導致金龜在臺灣生物多樣性的保育等級中降了一級。
本研究藉由深入的化石研究工作,首次證實了金龜早於沒有現代人類生存於臺灣時就已經來到這一塊土地上。這一個研究成果發現進一步的揭開臺灣遠古的生物多樣性組成,更重要的是本研究首次清楚呈現以化石為主的古生物學如何可以應用到當下的保育政策,與面對正在發生的第六次大滅絕事件。
台灣保育古生物學 首度躍上國際研究標題
「保育古生物學(conservation paleobiology)」這一個詞彙對於大多數的人來說都很陌生,一聽到時都會覺得已經死很久的古生物要如何做「保育」工作。但換個角度想,利用古生物學的研究成果來思考與評估現生生物多樣性的保育政策,其實正是「知古鑑今」大尺度的實踐。本研究也是臺灣首次直接將保育古生物學(conservation paleobiology)放上發表於國際研究的標題中,讓國際間知道臺灣也在著手於古生物研究工作來思索更適合的保育制定方向。
臺灣更新世的金龜與其古生態的復原圖。由廖翊如繪製。(取自該文)
臺灣在更新世時期就曾經有金龜的存在,可以推論目前從分子層級的研究判定金龜是外來種一事,意味著金龜在之前就可能已經在臺灣經歷過滅絕事件,但其存在於沒有現代人類出現之前的年代,指出金龜在臺灣的生態區位中佔有一席之地,也讓研究人員更需要花心思來解讀當下生物多樣性組成,保育等級的制定以及更大尺度保育思維的推廣深富意義,也使得本研究有機會成為保育古生物學領域國內外的教科書經典案例之一。
本研究成果已於2022年10月01日發表於 The Anatomical Record:
(作者為台大生命科學系副教授)
本文經授權轉自《台大焦點新聞》111年12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