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欣誠
(國發會提供)
在千呼萬喚之下,行政院國家發展委員會終於在2022年3月30日召開盛大的記者會,公布了「臺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圖」,並與國際能源總署(IEA)的2050淨零排放路徑圖使用相同的架構,描繪建築、運輸、工業、電力、其他等五大部門從現在到2050年的排放量下降路徑。各界對於這份路徑圖有各種不同的看法,有大力讚揚其高瞻遠矚接軌國際者,也有挑戰其缺乏具體計畫與策略者。
運輸部門的淨零策略為:改變運輸方式、降低運輸需求、運具電氣化
在該路徑圖中,運輸部門排放量的變化由2019年的3,500萬噸二氧化碳當量(CO2-e)等比例直線下降至2050年的330萬噸二氧化碳當量。三個基本策略為:
1. 改變運輸方式
2. 降低運輸需求
3. 運具電動化:2040年開始,市面上買不到新的汽油車了。相對於歐盟等國家明確訂定傳統汽柴油車的落日條款,國發會特別提到我國將不會這樣做,而是以鼓勵購買電動車的政策取代
IEA的全球2050淨零排放路徑呈現初期下降較快,後期較為平緩的弧線,基本上符合經濟學上的邊際成本遞增的原理。各國減碳基本上以2030為里程碑,劃分為近期與長期,即2030年之前使用傳統技術與思維模式用力減碳,2030後運用新思維新架構新系統加速減碳。那麼,我國的運輸部門減碳路徑為何是一條往右下方的直線呢?搭配哪些政策而可以促使排碳量降下來,且剛好每年的減碳比例都一樣?
我國2050淨零排放路徑圖提出2030年市區公車全面電動化,2040年新售小客車與機車全面電動化。這裡說的電動化就是純電動車(BEV)、插電式油電混合車(PHEV)、油電混合車(HEV)等。既然使用電動車的目的是減碳,使用這些車輛的減碳可能性就值得重視。在前一篇文章《國家淨零排放路徑圖之「換車路線」》中,我們強調一件事情:電動車能減多少碳,要看用的是什麼電!(註一)那麼,一般的消費者是怎麼想的呢?
民眾對於三種電動車與汽油車的看法
我們訪談全臺灣超過1,068位民眾,瞭解他們對於電動車的想法,還有選擇車輛的決策標準為何。民眾的取樣考慮了全臺灣22縣市的人口比例,男女人數相仿,年齡與學歷等也大致符合臺灣全體成年民眾的比例。就三個電動車的關鍵議題:排碳量、價錢、續航力,分別請問民眾的看法。
下面三張圖分別顯示了民眾心中的觀感。很明顯,約有一半的民眾認為純電動車的排碳量比汽油車低很多,加上認為低一點的,合計約72%;插電式油電混合車也被認為排碳量低,但沒有純電動車那麼低;油電混合車也是類似的狀況,排碳量也低,但沒有插電式油電混合車那麼低。對於價錢的認知則是另外一個方向,在民眾心目中,純電動車顯然是車中貴族,插電式油電混合車略遜一籌,油電混合車再便宜一些,但都比汽油車貴頗多。若論及「里程焦慮」相關的續航力,純電動車的認知續航力最差,插電式油電混合車比純電動車略好一些,認為油電混合車續航力比汽油車高與低的人數比例則幾乎相同。
(圖一)受測者認為各類電動車與汽油車相較之下的排碳量。(資料來源:世新大學調查,2022)
(圖二)受測者認為各類電動車與汽油車相較之下的價錢。(資料來源:世新大學調查,2022)
(圖三)受測者認為各類電動車與汽油車相較之下的續航力。(資料來源:世新大學調查,2022)
政策需要納入真正民眾心理與行為模式的考量,才能相對無痛地達到政策目標
此外,一般民眾購買車輛時會考慮諸多因素。我們將這些因素分成五大類:環境效益、使用便利性、價格合理性、社會心理因素、個人偏好。這每一項主要因素之下,再分出幾類子因素。譬如,環境效益下,包括低碳排放、低噪音、低空污、整體環保程度等。整體而言,一共包括二十三個子因素。根據調查結果,運用階層分析法處理數據後,發現民眾最在意的是車輛的使用便利性,價格合理性次之,環境效益居中,個人偏好與社會心理因素殿後。對應前述的排碳量、價錢、續航力,可大致瞭解民眾在意的程度為「續航力>價錢>排碳量」。這是政府與車商在考量電動車的定位與行銷策略時必須瞭解的基本背景。
將三張圖的數據進行簡化的加權處理,各車種在續航力、價錢、排碳量三個因素得分最高的得1.2分,中間的1分,最低的0.8分,且因「續航力>價錢>排碳量」這個排行,再給予1.2、1.0、0.8的相對權重,可以計算得到純電動車、插電式油電混合車、油電混合車分別得到2.70、3.00、3.28三個得分。可以說受測群體對於這三種電動車輛的綜合考量如此。然而,若考慮所得與價值觀的因素,不同的群體的相對分數就不一樣了。
因為這是個「意見調查」,是瞭解民眾對於這些電動車輛的「既成印象」,並非續航力、價錢、排碳量等客觀事實。從民眾的印象與客觀數字之間的落差,也可以觀察到各種行銷活動與傳播媒體的效果恐怕大於科學教育本身。譬如,圖一顯示認為純電動車減碳效果優於插電式油電混合車者比例頗高,但事實上根據我們在之前文章中的分析,並非如此。此外,民眾對於插電式油電混合車的續航力明顯低估,可能基本上仍認為插電式油電混合車是一種「可以加油的電動車」,對於「可以加油」免除的里程焦慮效應感覺較不明顯。具有插電與加油雙重動力型式的插電式油電混合車,續航的安全係數事實上是三者中最高的。
表一則將民眾購車考量的主要因素與相應的子因素在調查中呈現的順位列出。主要因素依照使用便利性、價格合理性、環境效益、社會心理因素、個人偏好的重要順序排列,各子因素也依序排列。由該表可以瞭解民眾最重視的是車輛本身的安全與穩定、定價合理、整體環保程度、彰顯環境認同、車輛的舒適等。然而,在環境效益中,低碳排放的重要性卻不如低空污與低噪音。這也可以看出,民眾對於可以透過五官看得到、聽得到、聞得到、感受得到的因子會更為在意,碳排放這氣候變遷相關議題雖然是熱議題,然需更強化民眾的認知,縮短自己與氣候變遷之間的「心理距離」,並且搭配優惠的價格,大家才會採取「氣候行動」。對於使用車輛這種具有若干風險的工具的民眾而言,安全與方便仍是最重要的考量。
(表一)臺灣民眾購車時考量的重要因素與子因素(依照重要順序排列)。(資料來源:世新大學調查,2022)
我們如果要如承諾地2040市售車輛100%電動化,在電力充足的前提下(很前面的重要因子),應確保充電的便利,並在公平的前提下,強化各類的優惠或補貼,使電動車價格合理化。至於減碳,就是順帶達到的優點。政策需要納入真正民眾心理與行為模式的考量,才能相對無痛地達到政策目標。
(註一)根據環保署的研究資料與我們自己的計算分析,純電動車、插電式油電混合車、油電混合車在臺灣的情境中(使用的是台電,碳排放係數大約每度0.5公斤CO2-e),若以全生命週期看待,這三種車輛每公里排放量都在200 CO2-e上下,差異不大。此外,若分析燃料生命週期,臺灣銷售量前五名的純電動車的每公里排放量約為65~136CO2-e,插電式油電混合車則為68~140 CO2-e,差異也有限。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綠學院】葉欣誠〈國家淨零排放路徑圖之「什麼時候該換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