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開講》看不懂統計要如何治縣理政?(下)

謝淑亞

續上篇

諸多媒體舉辦的全台各縣市大調查,之所以對南部農業縣不甚公平的主因就在於,相關指標的設計都是以都會區居民的角度出發,完全忽略了政府數十年來重工輕農、重北輕南的發展政策對南部農業縣所導致的困境。 舉例來說,相關調查總會以平均每人所享有的「公園綠地面積」,做為衡量生活品質的重要指標。若從這樣的概念出發,對雲林縣民來說,青山綠水本來就是居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平日舉目所及都是青翠的水稻田、甘蔗園與防風林。因此,陶淵明所嚮往的田園生活與都市人所期盼的綠意盎然,對雲林人而言,可說是再稀鬆平常也不為過的事了。

然後,可笑又荒謬的是,這類調查關注的是都市計畫用地內的「公園綠地面積」。換句話說,雲林縣內高達58,959公頃的農地都不能被視為「綠地」。與此同時,做為全台最大的農業縣,雲林縣境內都市計畫用地面積所佔的比例甚微。於此情況下,每位雲林縣民所能享有的公園綠地面積更是微乎其微。於是乎,相關調查就會呈現出雲林人能享有的綠地面積處於吊車尾、而住在都市叢林內的台北市民還名列前茅的荒謬結果。

前述諸如此類的荒謬指標可說不勝枚舉。過去數十年來,在重工輕農、重北輕南的發展原則下,為達成經濟資源的有效配置,政府因此將主要的預算項目放置在以台北、台中、高雄為首的都會區。由於結構性的資源配置不均,也就導致強者恆強、弱者恆弱的「馬太效應」。於此狀況下,不管是資金或是人才,均出現不斷流向都會區的兩極化狀況。

由於區域發展分配不均,農業縣的雲林所能提供給縣民的資源因此銳減。因此,當台北市政府每年可補助公車系統46億,讓市民享受便捷的大眾交通運輸時,雲林縣政府僅有260萬的補助經費,因此被迫扣上大眾交通運輸系統落後的帽子。當雙北都會區民眾早在半個世紀前就享有自來飲用水時,雲林縣要遲至2006年在張麗善立委的堅持推動下,才開始興建日後提供民生用水的湖山水庫。

當雙北都會區民眾早在半個世紀前就享有自來飲用水時,雲林縣要遲至2006年才開始興建日後提供民生用水的湖山水庫。(圖為湖山水庫,本報資料照)

再進一步,空氣品質一直是相關調查的重要指標。不過,雲林縣是農牧大縣,飼養的豬鴨雞鵝超過2,000萬隻,勢必產生嚴重的甲烷排放。此外,位於雲林麥寮的六輕是亞洲最大的石化工業區,鄰近台中的又扮演供應台灣電力的重要角色。無論從各種角度來看,雲林負責台灣整體糧食安全與石化產業所帶來的經濟發展,為全台創造幸福的果實,但卻又被迫承擔嚴重的空氣污染。而做為農牧大縣,49.7%的農民卻得過著吃飯收入不穩定的生活,這同時有又間接導致雲林縣民偏低的可支配所得,偏低的就業率與偏低的教育程度。最後導致的結果就是,各項指標的低落狀態。

然而,三年來在張縣長的帶領下,各界對雲林的刻板印象已逐漸改觀。雲林縣政府團隊參與各項全國性比賽,成績斐然,其中包括金安獎、金質獎、磐石獎、建築園冶獎、金育獎等。另外,雲林縣還連續兩年拿到台灣健康城市與高齡友善城市獎。其中八大獎中就一舉拿下六大獎項,成績是全國第二,16縣市第一。而除了國內中央政府獎項外,雲林縣甚至拿到國際IAA頒發的Muse金獎、銀獎。

另一方面,雲林縣政府在財政紀律的調整更是有目共睹。三年來負債不但減少了44億,且擴大社會福利,與敬老年金的發放。而長青食堂、樂齡中心與關懷據點的服務更逐年增加,提供長者安心與安全的在地安養環境。 儘管雲林已在改變轉型,但當雲林縣試圖轉型發展工商業時,卻碰上中央政府以技術性干預的手段,調整褒忠工業區的規劃面積,增加環評難度,以拖延雲林的發展速度。

改變是緩慢的,但改變絕對是雲林縣政的重中之重。面對扭曲且荒謬的統計調查數據,有良心的政治人物應當先學會理解每個統計數據背後的意義,而不是將此作為政治鬥爭的工具。雲林需要的是發展,而不是抹黑與口水。

(作者為雲林縣副縣長)

自由開講》是一個提供民眾對話的電子論壇,不論是對政治、經濟或社會、文化等新聞議題,有意見想表達、有話不吐不快,都歡迎你熱烈投稿。請勿一稿多投,文長700字內為優,來稿請附真實姓名(必寫。有筆名請另註)、職業、聯絡電話、E─mail帳號。本報有錄取及刪修權,不付稿酬;錄用與否將不另行通知。投稿信箱:LTNTALK@gmail.com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