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開講》兒童醫材短缺的挑戰 台灣兒童何去何從?

張瑞幸

上個月南部醫院舉辦早產兒回娘家活動,一名早產兒母親回憶著當年隔著保溫箱說故事給寶寶聽的心情。對新生兒來說,醫院就像是他們第一個家,提供給他們維持生命的重要支援。

但每當國際上有最新的醫材或藥物上市或開發成功,很多品項卻卡在台灣法規、申請過程的複雜,很多小病人都無法得到最新、最好的照顧。常需仰賴成人也有治療需求,才讓廠商有進口的動力去申請藥證及許可。

每當國際上有最新的醫材或藥物上市或開發成功,很多品項卻卡在台灣法規、申請過程的複雜,很多小病人都無法得到最新、最好的照顧。(資料照)

然而,並不是每個兒童使用的醫藥材,大人都需要使用,再加上台灣健保給付的價格低,做新生兒醫藥材沒有多少利潤可言,這讓國外原廠更覺得台灣不是目標客群。另外,小孩的醫藥材的審核更加謹慎,雖是美意,但到每個環節都需從嚴認定,也間接讓申請上多了阻礙。

今年度中央對於少子化提出了不少政策規劃,試圖讓台灣的低生育率止跌。不過市場太小的問題導致兒童藥物及醫材使用量少,健保價廉導致許多可使用的藥物及醫材品質也不及原廠製品,加上近年兒科病人數減少,醫院分配給兒科的資源自然下降,一連串的因素導致兒童醫療環境的低下。將心比心,家長會希望讓孩子在醫療資源不足的狀況下長大嗎?

曾經有個對新生兒治療成效良好的藥物,有意願在台灣上市,藥廠很積極與我溝通來跑藥證,好不容易藥證、核可證都通過了,也準備好要上市了,但在最後一刻卻因原廠認為在台灣的市場太小、健保給付太低,因而取消上市。儘管沮喪,為了救治這些病童,台灣醫護人員們仍用心去對待每位小病患,彌補醫藥材退出市場或替代品在效果上的差距,用雙倍甚至更多的時間來弭平醫療上的不便利。

回歸政策面,其實要解決的問題太多、太雜,需要長期的規劃和思考,我認為必需要由醫界、產業、官方都要有一起努力的共識,好好研議後續的配套,才能為國家未來的主人翁,打造一個完整、友善的醫療環境,才能伴他們快樂的長大。

(馬偕紀念醫院新生兒科主任醫師)

《自由開講》是一個提供民眾對話的電子論壇,不論是對政治、經濟或社會、文化等新聞議題,有意見想表達、有話不吐不快,都歡迎你熱烈投稿。文長700字內為優,來稿請附真實姓名(必寫。有筆名請另註)、職業、聯絡電話、E-mail帳號。本報有錄取及刪修權,不付稿酬;錄用與否將不另行通知。投稿信箱:LTNTALK@gmail.com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