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立樵/輔仁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
本月11日,伊朗總統羅哈尼(Hassan Rouhani)宣布在胡澤斯坦省(Province of Khuzestan)發現龐大石油蘊藏量的油田,當然不能說會因此產生什麼重大動盪,伊朗也不盡然就因為新油田成為西亞強權。不過,同一時間阿拉伯聯合大公國(United Arab Emirates, UAE)也公開向伊朗喊話,希望能共同討論降低區域緊張狀態的協議。畢竟近期美國與伊朗在波斯灣(Persian Gulf)的勢力對抗,已然讓波斯灣的眾產油國難以招架,儘管UAE立場仍是親美,但還是得和伊朗稍微聊一下。因為西亞與國際局勢變化,石油仍是相當重要的影響因素。
本月11日,伊朗總統羅哈尼宣布在胡澤斯坦省發現龐大石油蘊藏量的油田。(AFP)
石油並非新物質,是自古就存在的天然資源,雖然使用的方法與今日不同,但富有相當大的影響力。在西元前大致從今日亞塞拜然(Azerbaijan)發跡的聖人瑣羅亞斯德(Zoroaster),他的思想與火即是重要的圖騰。
Azer字面上的意思是火,也就是亞塞拜然地名的根源。此區地底豐富的石油蘊藏量早已浮出地表,一旦燃起就很難熄滅,燃燒時間一久,對於古人而言就是「千年不滅」。在西元前6世紀從今日伊朗南部法爾斯省(Province of Fars)崛起的居魯士二世(Cyrus II),將部分的亞塞拜然納入勢力範圍,吸收了瑣羅亞斯德的思想以及地底的石油資源,進而擴大成為橫跨半個亞洲的勢力,即世界上第一個擁有龐大領土的阿契美尼德帝國(Achaemenid Empire)。
從今日亞塞拜然發跡的聖人瑣羅亞斯德,他的思想與火即是重要的圖騰。(圖:網路)
瑣羅亞斯德的理念不見得特殊,但因石油而生的火,可能是讓阿契美尼德帝國壯大的重要因素。以古代人的世界觀來看,阿契美尼德的帝國範圍就算是世界了。擁有石油,就等於擁有世界。亞塞拜然的石油,在《馬可波羅遊記》的21章裡也有提到,在今日高加索(Caucaus)地區油量甚多「竟可盛滿百船。然其油不可食,祇供燃燒。」
在近代西方的科技日益精進下,人們對於石油已發展出更多的用途。19世紀初期,俄國的勢力進入高加索地區,隨後在巴庫(Baku)挖掘到石油,這提升了俄國在亞洲地區的競爭力,也強化了俄國對高加索與裏海(Caspian Sea)的爭奪企圖,其勢力籠罩伊朗北方,令原本在伊朗南端擁有優勢的英國備感壓力。當時想必沒多少人知道石油究竟能發揮多少功用,但那是誰掌握某種東西就能掌握世界的時代,例如法國人在埃及挖出羅塞塔石(Rosetta Stone)之後,歐洲興起一股研究東方知識的熱潮,縱然不知道這些到底能做什麼,可是擁有知識、資源、人力等等「籌碼」,就有機會成為某些層面上的世界霸權。而19世紀末,世界上第一艘油輪(oil tanker)在巴庫完工,即命名為「瑣羅亞斯德」。
伊朗西南部靠近波斯灣一處也有豐富的石油蘊藏量,其實當時的英國人早已知道,但還沒有挖掘的機會。伊朗政府當然也清楚若石油挖掘成功,對國家的經濟將大有幫助,而英國的技術是可以依賴的對象。1901年,伊朗首相阿敏阿蘇潭(Amin al-Soltan)與英國資本家達西(William Knox D’Arcy)簽訂了《石油利權》(Oil Concession of 1901),允許達西往後60年在伊朗開採石油的權利。1908年5月26日,石油開採終於在伊朗西南方的所羅門清真寺(Masjed-e Suleyman)成功,為西亞地區石油工業發展的濫觴。隔年4月「英國波斯石油公司」(Anglo-Persian Oil Company, APOC)成立。
《石油利權》允許達西往後60年在伊朗開採石油的權利。1908年5月26日,石油開採終於在伊朗西南方的所羅門清真寺成功,為西亞地區石油工業創造出相當成功的油井。隔年4月「英國波斯石油公司」成立。(維基共享)
自此,西方石油公司在波斯灣南北兩岸找尋石油的企圖心越來越強,在美索不達米亞(Mesopotamia)與阿拉伯半島(Arabian Peninsula)也曾出現挖石油的熱潮。在新科技的發展下,地底下的石油,在阿契美尼德帝國之後大致過了2500年,又成為該地區發展相當重要的天然資源。只不過,以往是阿契美尼德帝國單獨掌握這樣的優勢,但到了20世紀,有能力爭取石油的國家卻是來自於歐美地區,他們掌握了石油工業,等同掌握了西亞以及世界。
然而,西亞國家並不見得就放著石油任西方國家予取予求。二次大戰結束之後,原本掌握西亞發展的英國已搖搖欲墜,「英伊石油公司」(Anglo-Iranian Oil Company, AIOC,1935年由APOC改名而來)遭到伊朗首相穆沙迪克(Mohammad Mossadiq)抵制,1951年之後穆沙迪克推動的石油國有化政策讓英國相當頭痛。儘管1953年8月,美國因擔憂穆沙迪克可能向蘇俄靠攏,弄垮了穆沙迪克政府,但英國並未取回石油主導權,就此丟掉了在西亞最大的資產。美國則因為在伊朗逐漸建立起影響力,再加上自1930年代以來與沙烏地阿拉伯(Saudi Arabia)的石油合作,成為掌握西亞地區最有石油資源的外來勢力。
1973年,因為美國過於偏袒以色列(Israel),而眾阿拉伯國家在對以色列戰爭都吞下敗仗之際,沙烏地藉機尋求阿拉伯世界霸主地位,因此以限制石油出口量、提高油價的方式,對以美國為首的西方世界施壓,藉以讓主流國際社會減少對以色列的支持。
「石油武器」(Oil Weapon)一詞,具有「石油可做為武器攻擊他人」的意涵。但美國的石油並非完全來自於西亞,而且當時又剛好面臨「水門案」(Watergate Scandal)與越戰(Vietnam War)失敗的困境,對沙烏地並沒有採取行動。反而當1979年伊朗在革命後因持敵對美國的立場,美國才報以各方面的制裁以懲罰這個不聽話的「邪惡」國家。至今伊朗並未改變立場,美國的打壓也沒有減少過。
如今,羅哈尼宣稱在境內發現的新油田,或可藉此提升伊朗的實力,當然也有擺脫長久以來被西方壓制的用意。於是,即使不斷有石油資源在未來30年或50年內就會枯竭的警訊發出,卻仍然如魔戒或無限寶石一樣發出令人無法抗拒的魔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