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林濁水觀點》從大政委制到大秘書長制 :蔡總統領導策略轉型

依正常的體制,政委法定的職責就是協調,但是在大政委制之下,政委做的便不再是以部會為主、以己為輔的普通協調,而是以自已為主角,部會首長為輔,以貫徹總統的意志替總統發號施令的了。現在2.0版的大秘書長協調也是這情形嗎?如果有了這樣的大協調,原來的小協調還有必要協調嗎?

林濁水

許多人關心陳菊會不會依總統期待接任總統府秘書長,有的是從現實的權力運作佈局角度觀察,有的是擔心我國憲政體制會受到什麼樣的衝擊,至於她的後半生,雖然她說被關心了,但事實上恐怕不會有人認為她這樣能幹的人還需要人特別去擔心的。

陳菊回應這個問題時說,到中央黨部去、留在高雄都有人建議,但是當總統府秘書長是一個從來沒有人和她討論的假設性的議題。她這樣回應,符合政界人士顧大體時常有的傳統;當然,也因此不必刻板地質疑為什麼似乎說的和當前的政治實際氣氛不那麼吻合。

媒體會這麼重視這個議題是因為一方面,蔡總統上台不久就一再強調總統府秘書長是非常重要的位置,因此兩度寧願長期懸缺,也要等到夠份量的人來接;另一方面,最近在輿論壓力下,內閣不得不進行大搬風時,總統秘書長位置卻空在那邊,還同時強調,這是非常重要的位置,言下之意,總統府秘書長的任命比起所有被搬動的各部會首長、國安會秘書長全部加起來都必須更慎重,更要有份量超級的人來當的意思;再一方面,年底選舉情況並不穩,但年底選舉的輸贏對總統來說太重要了,於是所有的報導,都指出總統屬意陳菊以總統府秘書長的身分來領軍。

如今,雖然這樣安排在憲政體制的妥當性備受質疑後,陳菊的回答說「沒有這回事」,總統也硬是不回應記者這個問題,但是中央黨部透露的訊息,仍然強烈地希望陳菊接下總統府秘書長。只是,針對會不會把總統府辦公室當成競選總部的質疑,態度變得比較模糊了,説:陳菊若擔任府秘書長,「不見得」會接觸選舉。

民進黨中央黨部透露的訊息,仍然強烈地希望陳菊接下總統府秘書長。只是,針對會不會把總統府辦公室當成競選總部的質疑,態度變得比較模糊。(本報資料照)

假如當了秘書長,陳菊不見得會接觸選舉,那麼會接觸什麼?

民進黨人士說,總統需要處理政策與政治,政策方面總統府與行政院都有專業的幕僚團隊,政治部分當然包括選舉,但更重要的是協調中央地方、國會、黨內不同意見,陳菊政治份量高,能替蔡總統在處理政治事務上加分。

黨中央這樣說是延續了蔡當選以來就設定的領導策略。這個領導策略核心就是把政策和政治做清楚的區分:行政院那邊要強化政策能力;而總統這邊要強化政治能量。

把政䇿和政治分開,在民主國家是很難理解的。因為基本上,「策」字前面加一個「政」字,意思就是說,這個策是來自一個政治決定。也因此,正常國家政府都會找有政治能量的人當部長,在授權下主導決策並執行。只是區分政策和政治到底是蔡總統領導國家的基本理念。

在這理念下,為了強化行政院的政策能力,奉總統命組閣的林全儘可能排除有政治背景、政治性格、政治能量的人入閣,部會首長以學者和專業文官出身為主幹,大幅减少立委、民選公職背景的;然後再進一步修改民進黨黨章讓中央政務官不得兼黨職,達到「政務官去政治化」的目的,之後,總統透過信任而具有政治背景的大政委或總統府副秘書長發揮她的政治能量領導部長,再由總統府發言人頻頻做政策發言取代傳統各部會首長的角色,並且,除了正式的總統府發言外,再添上別開生面的密集放話。這一套和正常民主國家非常不一樣的領導策略無非是要替總統「處理政治事務上加分再加分」的設計了。

把政策和政治做清楚的區分是蔡總統領導國家的基本理念。(記者羅沛德攝)

這方式的確讓總統的曝光率超前於過去歷任總統。然而,不幸的是曝光度不能換算成滿意度,更糟的是,必然的出現了有史以來令民眾最陌生、面對有政治能量的立委時也最可憐的一群部長,大大弱化了政府整個施政能量,使總統滿意度一步步下跌。雖然總統「處理政治事務上加分再加分」的效果有了,但是民眾對總統的信任度和滿意度一路雪崩,終於不換閣揆難以向民眾交代。

新閣揆雖然結束了大政委策略,也稍稍穩住了民眾對政府的信賴,但是仍然沒有能做到讓原來的小部長變成他期待的大部長,在這一波內閣改組中,只有總統在她主管的國安部會進行搬風,民眾最關切的內政範疇—內政方面的部會首長除了勞動部之外動也不動,所有民眾陌生的部長全保留下來了。

如今,總統一方面持續一貫的「總統府秘書長很重要」的論點,一方面黨部很配合地放話說,內閣有專業政策幕僚—仍然是依據總統一貫的把部長當沒有政治能量的常任官的理念;強調有政治能量的陳菊很適合用來總統在政治上加分,似乎在大政委䇿略失敗後,總統要進行領導策略2.0版的升級。

問題是,1.0版固然失敗,2.0版就會成功嗎?

黨方人士是這樣講的:行政院雖然有專業的幕僚團隊,但「更重要的」「政治部分」包括中央地方、國會、黨內不同意見都要協調。

是這樣嗎?

總統和閣揆不是每周至少有一次的會談;每周也有行政立法政策協調會報以及便當會;每周總統還主持一次中常會,會中,國會議員不是和中常委一起開會,而且主席常常找部長到會中報告?這麽綿密的各種例行「協調會」還達不到協調效果,非找政治份量超重的人來協調不可嗎?同時找來了問題就解決了?

要提醒的是,當時,總統在總統府召開執政決策協調會議,連蔡總統提名的大法官都委婉地說有違憲之虞,後來民主平台更依《行政程序法》要求會議內容公開,以致總統尷尬萬分,因此一面宣布停開同時強調「現有的政策溝通機制已運作順暢,無須定期召開。」了嗎?

總統和閣揆每周至少有一次的會談;每周也有行政立法政策協調會報以及便當會;每周總統還主持一次中常會,這麽綿密的各種例行「協調會」為何還達不到協調效果?(記者黃耀徵攝)

本來,依正常的體制,政委法定的職責就是協調,但是在大政委制之下,政委做的便不再是以部會為主、以己為輔的普通協調,而是以自已為主角,部會首長為輔,以貫徹總統的意志替總統發號施令的了。現在2.0版的大秘書長協調也是這情形嗎?如果有了這樣的大協調,原來的小協調還有必要協調嗎?

問題恐怕不只是這樣,因為如果大政委的效應就是小了部長,那麼更強大的大秘書長制不會更弱化部長,甚至進一步增加了閣揆領導內閣的複雜度。這樣,升級的結果總統政治能量更強了,而副作用也隨著更大?

陳菊說,沒有人跟她談過接總統府秘書長的事也許是真的,然而,總統本身那麼把要她當秘書長那麼當一回事,如今黨部又強調陳菊當總統府秘書長多麽必要、多麽正當,假使總統因此認真的找陳菊談,不知道陳菊會不會以大政委的殷鑑,建議不要再進行大秘書長制的升級?

無論如何,陳菊這樣能幹的人,她的未來肯定不是我們需要特別去擔心的,但是國家憲政怎樣運作,政府怎樣才會順作得順暢,台灣會不會走上內臣權傾一時的地步,這是我們非關心不可的。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