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鄧欣容 圖/鄧欣容 責任編輯/邵璦婷
一身潔白馬褂,頂著率性捲髮的黃世志。/圖片來源:鄧欣容攝。
頂著一頭稍長捲髮、身穿一襲古典純白唐裝,眼前長相清秀、笑臉迎人的男子便是黃世志師傅——黃世志電視木偶劇團的團長。
黃世志電視木偶劇團位處有「布袋戲的故鄉」美稱的雲林北港,國寶級布袋戲大師黃海岱和鍾任祥皆在此扎根發展,分別開創了「五洲派」和「閣派」兩大流派——若粗略地比較兩者演出的差異,主要在於五洲派以文戲、劇情取勝;閣派則以武戲、特技為重。
兩派徒孫皆眾、人才濟濟,為布袋戲文化注入了源源的生命力,而後開枝散葉成為一片茂密繁盛的瑰麗森林。
傳統戲曲走入電視 創下布袋戲經典之作
到了1960年代,黃海岱之子黃俊雄,將布袋戲帶入電視,其作品《雲州大儒俠》是台灣電視布袋戲的經典之作,更將台灣布袋戲推至驚人巔峰。當時臺灣民間,不論士農工商、男女老幼,一概沉迷於「史艷文」、「藏鏡人」等劇中人物的魅力之中,導致日常生活作息大亂、青少年狂熱模仿等現象。
在1974年,政府甚至以「妨害農工正常作息」為理由之一,下令禁止播演電視布袋戲——此番瘋狂盛況實在令人難以想像,可見當時布袋戲風靡全台的強勁威力!
而黃世志,就是那個時代底下,狂熱的青少年——他將熾熱的追求目光直直地錨定於布袋戲舞台上,凝視的眼眸三十年不曾飄移閃爍。他為愛癡狂、為布袋戲癡狂,癡狂到奉獻一生,從未後悔。
「戲棚下站久了就是你的」 十四歲立志的布袋戲之路
「現在小朋友下了課就要去補習班,而我小時候廟口就是我的補習班!」黃世志講起愛上布袋戲的契機,滿臉笑意。童時的他總是一下課便跑到廟前看野台戲,小小的眼睛眨呀眨,時間一晃就是晚上。在那些日日累積的流光裡,使他對於布袋戲文化產生了歸屬與認同,甚至是嚮往。
「看著台上活靈活現地表演著忠孝節義、神話等有趣故事,我覺得很喜歡,立定志向要往戲劇方面學習。」小小年紀的黃世志毫不猶豫地跟隨本心、堅毅地朝目標大步跨行。自國中二年級開始,他利用週末課餘時間,從北港搭公車到虎尾,接著走兩公里的路程,才能抵達黃俊雄的電視布袋戲團隊,在攝影棚中當一位小學徒。
凡我所見皆為我學 菜鳥學徒的戲台人生
提及當時的學習過程,黃世志笑著說:「什麼都要做就對了!」
一開始,必須從最基本的整理戲偶、閱讀劇本開始,熟悉了劇本中的每一尊角色以及對應的形象、裝扮,才能在攝影棚內換場時迅速且準確地準備好木偶、遞給師傅。同時,也必須學習替戲偶梳妝打扮、搭設戲台佈景。
布袋戲偶的臉譜、神韻都個有不同,裝扮更是繁複精巧。/圖片來源:鄧欣容攝。
黃世志回憶起當時學習搭設戲台的點滴,笑著說,以前戲台上的樹都是真樹,與劇團熟識的人家,每當庭院裡有想除去或是老病的樹木,就會通知劇團,所以他也經常要拿著鋸子去砍樹。
樹砍回來還沒完,更要學習怎麼樣用少量的鐵釘就將樹釘牢於戲台上——技術好的人三根鐵釘就能搞定,而菜鳥則需要十餘針才能大功告成;換場時,需要拔樹,這也是一項功課,年幼的他總是在旁仔細地觀察師傅手法,學習如何快速地將樹拔起。
偶爾,他也須肩負棚內掃地、跑腿等雜事;黃世志補充道:「其實那時候攝影棚內已經有很精細的分工,誰該做什麼都是分好的,是我自己什麼都有興趣,所以什麼都想做,關於布袋戲的一切都想學。」
等到前述作業都已嫻熟,黃世志開始學習較為技術層面的內容,如操偶、現場佈景、特技爆破以及打光等等。其中,操偶是最需煞費苦心悉心練習的。「那個木偶都很重,所以剛開始學習操偶時手都會磨破皮、流血,到最後長繭。但還是擦一擦面速力達母、貼了膠布然後又繼續上陣。」
皇天不負苦心人 終熬出頭成台柱
後來黃世志升上了高中,在嘉義的一所高職的美工科就讀。當時的他,一樣學校、攝影棚兩邊跑,一下課就趕著去工作;寒暑假則每天朝九晚五,就如正職員工。此時的黃世志正式拜黃俊雄為師,並且固定演出,使得經驗益發純熟。「就像師傅說的,那些戲偶都是木頭,要怎麼演活得靠你自己啊!」回憶那段從「被罵到哭」到「穩定登台」的過程,黃世志感性地說道。
布袋戲演出中,有個非常重要的靈魂來自於口白。口白通常都由主演一人負責,此人必須五音分明、充分表現各角色的特色,使觀眾能夠清楚辨別。這是一門非常高深的學問。黃世志說,這很倚賴天份,也就是所謂的「聲緣」。口白有五音,分別指布袋戲中的五種行當——生、旦、淨、末、丑,而上述各角又會依年齡、身份等加以細分——例如文生、文老生、武生、武老生。
黃世志回憶,當時攝影棚內,口白完全是由黃俊雄、黃文擇師傅擔綱,而他也經常向黃俊雄討教學習五音的方法。黃世志認為,訓練五音,首要之務就是熟讀劇本——清楚人物個性後,才能進一步用聲音去揣摩以及呈現差異。他在口白上也投入了大量時間研究,練習發聲技巧、共鳴位置等,多年後自立門戶的演出,甚至曾獲文史單位肯定,稱其聲調與黃俊雄師傅相似。
劇團耕耘十五年 操偶製偶樣樣通
黃世志在當兵前半工半讀,1989年退伍後則正式進入黃俊雄大師的木偶劇團、霹靂布袋戲公司工作,一直到2005年離開公司——這15年的時間,他的熱情從未被消磨。至今黃世志始終感念當時師傅們的細心教導,以及嚴厲、高標準的要求,奠基了他日後表演和製作節目盡心盡力、一絲不苟的態度。
黃世志展示電視布袋戲偶的操作。電視布袋戲偶相較傳統木偶更為精巧,機關也更多,眼睛和嘴巴可以自由開閉合。/圖片來源:鄧欣容攝。
回憶彼時,黃世志說,工作雖以攝影棚內的演出錄製為主,但現場的野台戲表演也並未少過。對他而言,他更喜歡現場表演時必須臨機應變的刺激感。現場演出並不如棚拍,沒有內容詳實的劇本,而只有簡略的故事線。操偶師們必須根據主演的口白指揮,當下做出正確的反應——例如主演語至「幽靈馬車」,操偶師就要趕緊讓「黑白郎君」上陣;而聽到主演發出一陣桀驁的狂笑聲,自然就是「藏鏡人」要出現了。
除了操偶,黃世志持續秉持著「凡事多學習」的態度。當時,劇團裡的裝扮師傅只有兩三個,工作十分繁重,換場時經常分秒必爭,他便在旁幫忙上服裝、裝偶頭,久而久之,對於戲偶的裝扮有了更敏銳的眼光。
另外,當時劇團中所需的木偶數量多,因此是交由外面的雕偶師雕製,然而劇團想要的木偶形象、角色神韻,雕偶師不一定能全盤領會,此時黃世志也擔下重要的溝通橋樑,由他負責與雕偶師解釋和溝通,確保雙方的理解一致,有時他還必須親自捏製粗胚,以便雕偶師更快速且準確地掌握。
過程中,他同樣善用觀察學習的技巧,開始自己試著雕刻戲偶,遇到問題時則向雕偶師討教。「雕久了你就知道,像有些戲偶他乍看之下很漂亮,但你要考慮他上了鏡頭後漂不漂亮。戲偶如果在鏡頭上沒辦法讓觀眾感受到神韻,那就有問題。
黃世志專心致志地雕刻著木偶。甚至熱情地邀請我也拿起雕刀小試身手。/圖片來源:鄧欣容攝。
不堪負荷忍痛離團 意外開啟文化推廣志業
2005年,黃世志離開師父的公司,創立了自己的劇團,問起其中的轉折,黃世志的回答十分有趣:「其實就是公司太有向心力了!」他說,當時公司裡,大家都是真心地熱愛布袋戲文化,工作上總是卯足全力、燃燒自己,他也不例外。當時的黃世志身兼研發部的企劃與創新、現場拍攝的操偶及特技等工作,同時必須負責木偶的裝扮和造型、帶領新進人員,凡此總總。
黃世志回憶,當時中午休息時間,他都把握時間在教導學徒們操偶,可說一刻不得閒。晚上也留下來自主加班——每天早上九點到公司,凌晨一兩點才跨出公司大門。「但就是自己喜歡、想做,其實沒有人逼我。」黃世志說,當時公司的氣氛讓他只想往前衝,看著大家對布袋戲文化的投入,他忍不住想做更多。
不過如此燃燒,總有能量耗盡之時。
後來,他因為身體不堪負荷,實在無法繼續工作,便決定先休息一陣子。當時公司有布袋戲校園推廣的計畫,他曾帶著學生到宜蘭傳藝中心演出,駐點兩個月的時間。那次契機讓黃世志對文化推廣有更進一步的觀察與實作體驗。當時傳藝中心的經驗還不充足,他便運用平時專業的推廣經驗以及布袋戲專業給予傳藝中心建議,一同商討演出形式等等。
駐點結束後,他透過嘗試各種不同工作體驗人生,同時單純地進行一些零星的校園推廣與演出,沒有太多的盤算,但他的熱情與努力,受到了雲林縣政府的肯定,便輾轉與他聯繫,攜手讓布袋戲文化從校園紮根。
幾場活動下來,文化界人士鼓勵他成立自己的劇團,黃世志這才於2007年在北港成立「黃世志電視木偶劇團」———因為他的操偶養成訓練來自黃俊雄電視木偶劇團以及霹靂電視台,便在木偶戲團前面冠上「電視」兩個字。
求新求變求創意 只為讓大眾愛上布袋戲
成立劇團後,黃世志還是把重心放在文化推廣上。他經常走入校園、進到社區,與孩子、社區居民面對面,不論是表演或是讓學員學習操偶,總之要讓大家直接地接觸布袋戲文化。
最早期他曾在雲林布袋戲館、北港振興戲院駐點三年,也曾到中國港、澳、深圳台商子弟學校巡迴展演。黃世志笑說:「有些學校老師看到我都很驚訝,不相信我是布袋戲藝師。」的確,我也覺得,黃世志的形象,與國文老師比較符合。而他也直言,這樣的形象優勢,讓他在校園推廣更加順利。
其實,文化推廣是一件吃力不討好的苦差事,微薄的講師費根本不足以支撐劇團營運。但黃世志秉持著初心,以布袋戲文化傳承為己任,從未想過放棄。「有些小朋友直接把布袋戲偶與洋娃娃劃上等號,這更加強我推廣布袋戲文化的決心。」他始終希望讓大眾更暸解偶戲文化精彩美好的內涵、珍惜這項珍貴的民間藝術。
為了讓布袋戲更接近現今大眾的生活,黃世志不斷求新求變、加入創新元素,例如戲偶的裝扮不再固守古裝,反而穿上了西裝;武松打虎的虎變成了巧虎;佈景加入奧運、賽車、馬戲團等元素,甚至融合現代街舞音效、運用3D特效和電腦動畫。
穿著著西裝的戲偶十分新奇,戲服由黃世志一手製作。/圖片來源:鄧欣容攝。
另外,他也自己設計了許多獨創角色,例如其首創的「布袋戲報馬仔」一度蔚為風潮,許多劇團爭相模仿,而黃世志也不計較,認為大家都是為戲偶文化努力,只希望彼此尊重、不要太過踰矩;以及最近推出的「水果三劍客」,以水果造型打造戲偶,初衷在提醒現代人「身體環保也很重要」。他笑說,其實很多概念都可以透過偶戲來呈現!
黃世志拿出他首創的角色「報馬仔」,即興地為文化銀行做了一段精彩有趣的介紹。他笑說,任何公司若想要透過這種形式宣傳,只要給他相關資訊,他必能提供吸引人的腳本與演出。/圖片來源:鄧欣容攝。
一生懸命為戲偶文化打拚 願政府、企業、大眾齊心協力來守護
一場談話下來,我不禁受黃世志那份真誠、懇切且執著的心意而感動。他是一個堅持不懈的信徒、一個偶戲文化的傳教者。從不苟且、拒絕粗糙,他堅持每一場演出都要做到最好。
黃世志不是一個浪漫主義者,他有理想卻也務實。曾經有學徒要求大學畢業跟著他演出,他雖然欣喜,卻拒絕了對方。「專職操偶師實在活不下去,還是要找份正職,演出則當作專案和任務。我們劇團正職有八位成員,人事成本都快負擔不起。」他說。這就是台灣傳統戲曲從業者所面臨的現實,與無奈。
但他堅信,台灣的戲偶文化是值得守護的,也在一次次用心的校園推廣活動中看到成效與希望,為了讓這樣的火苗持續,他四處尋找資源,也誠心地希望社會大眾、企業單位能一同合作與幫忙。
黃世志有理想卻也務實。曾經有學徒要求大學畢業跟著他演出,他雖然欣喜,卻拒絕了對方。因為他認為還是要先去找份正職,演出則當作專案和任務,生活才有保障。/圖片來源:鄧欣容攝。
「我們其實什麼都可以做!我們有能力有設備也有技術,就是缺少資金。很希望大眾或政府可以多關注我們,或是提供資源。讓我們這些真心熱愛傳統文化、守護台灣技藝的人們,能更勇敢地做下去。」黃世志這麼說,聲音聽起來有些虛弱,卻堅定。我看著他的眼神,那是一種無可救藥的熱忱,卻也帶有淡漠的憂愁。
離開黃世志的工作室時,我回望門口的戲台佈景。腦海中恍惚地呈現,昏黃燈下,一個孩子蹲在戲台前,盯著台上刀光劍影流轉。他的眼眸、他微張的嘴,他熱呼呼的一顆心。或許,我們再陪他看一場戲,不要走,好嗎?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文化銀行:「戲棚底下站久了,機會就是你的!」十項全才黃世志,為布袋戲癡狂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