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無以酩狀》Chicago:《愛情昏迷中》人生不過一場脫口秀

一杯「芝加哥」用不同酒譜比例嘗試出的組合各自表述,選擇了什麼樣的決定就該承受什麼樣的因果。人生像是一場脫口秀,只不過有人博得滿堂彩,有的人黯然下臺。

縮梭

以情侶關係來闡述民族文化差異的電影《愛情昏迷中(The Big Sick)》,脫口秀諧星男主角庫梅爾與打算成為心理醫師的女主角艾蜜莉很快地熱戀進而交往;相較於艾蜜莉的坦率,巴基斯坦裔的他卻總像是隱瞞著什麼而保持距離。有家族包袱的庫梅爾先是在職業上辜負父母期待 ,連婚姻相親也是陽奉陰違;穆斯林的千年傳統是他必須克服的挑戰。

從庫梅爾跟脫口秀同事們到酒吧喝酒喇妹,就能大概推論他並不是個虔誠的穆斯林(大部份的穆斯林被禁止喝酒)。

《愛情昏迷中》根據男主角本人真實親歷改編。(圖:Apatow Productions)《愛情昏迷中》根據男主角本人真實親歷改編。(圖:Apatow Productions)

兩代三對愛人(雙方父母及男女主角)之間的互動,除了體現生長背景不同,對愛認知的本質並無二致。艾蜜莉因故陷入昏迷,庫梅爾才發現,如果必須要迂迴地表面上當一個好兒子或是好情人,倒不如誠實面對自己才不會傷人又傷己。電影裡的庫梅爾在觀眾惡言取笑他穆斯林身份時的無奈,大多數只能跟著揶揄自己;我們總是容易選擇自嘲來當作圓融。

劇情根據庫梅爾本人真實親歷改編,發生在被稱為風城(Windy City)的芝加哥。芝加哥是美國禁酒令時期(Prohibition,1920﹣1933年)的要鎮,卻因為禁酒令反倒間接造成私酒與黑幫盛行。禁酒令之前,芝加哥人們大多飲用波本(Bourbon Whiskey)或蘇格蘭威士忌(Scotch Whisky)、啤酒等;電影中,艾蜜莉的母親到女兒家裡拿威士忌來喝的時候,手上便是創建於1753年的美國老牌酒廠-酩帝波本威士忌(Michter's Bourbon Whiskey)。

艾蜜莉的母親貝絲喝的就是圖中間的Michter Bourbon Whiskey。(圖:Michter)艾蜜莉的母親貝絲喝的就是圖中間的Michter Bourbon Whiskey。(圖:Michter)

即使當時的芝加哥酒館林立,然而調酒並不盛行,僅僅出現過幾款經典流傳。諸如1890年左右,被視為莫斯科騾子(Moscow Mule)原型,以蘇格蘭威士忌與薑汁啤酒(Ginger Beer) 調製的「瑪密泰勒(Mamie Taylor)」;1916年,蘭姆酒(Rum)、柑橘酒(Orange Liqueur)與甜苦艾酒(Sweet Vermouth)加上檸檬汁與水蜜桃的「科哈塞特潘趣(Cohasset Punch)」,都來自於這座城市的調酒師之手。

以Dewar 12y Scotch Whisky調製的Mamie Taylor。(圖:Dewars twitter)以Dewar 12y Scotch Whisky調製的Mamie Taylor。(圖:Dewars twitter)

「芝加哥(Chicago Cocktail)」這杯同名調酒開始出現於19世紀晚期。不過,根據美食評論家約翰.多爾力(John Drury)於1931年出版的《Dining in Chicago》,這款城市調酒可能來自於一位先後工作過倫敦與尼斯的調酒師-羅伯特.韋梅爾(Robert Vermeire)所創作,而酒譜則紀錄於羅伯特於1922年編撰出版的《Cocktails : How to Mix Them》之中。因為這杯調酒使用芝加哥較少出現的白蘭地與香檳作為配方,原創於這座城市的可能性遠不如飲用白蘭地更多的威斯康辛州。

羅伯特使用60毫升白蘭地、少量風味苦精(Aromatic Bitter)與糖漿,冰鎮攪拌後倒入雞尾酒杯中,再添加少量香檳,並飾以檸檬皮;飲用起來是豐富的果香與些微辛香料刺激感。根據美國調酒考古學家-大衛.旺德里奇(David Wondrich)在著作《Imbibe!》第二版提到,「芝 加哥」類似酒譜於其它地區是以「薩拉托加(Saratoga)」為名,直至華爾道夫酒店( Waldorf Astoria Hotel)酒吧才將之更名為「芝加哥」。

以白蘭地與香檳調製的Chicago。(圖:Avallone Luxury)以白蘭地與香檳調製的Chicago。(圖:Avallone Luxury)

倫敦薩伏伊酒店調酒師哈利.克拉多克(Harry Craddock)在1930年發行的《The Savoy Cocktail Book》將「芝加哥」酒譜內單純的糖漿甜度改由柑橘酒替代:40毫升白蘭地、少量庫拉索柑橘酒(Curaçao)與安格仕苦精(Angostura Bitter),搖製後倒進杯內,並在杯緣抹上砂糖,注入少許香檳。

芝加哥「The Motel Bar」的店主胡比.格林沃爾德(Hubie Greenwald)自1977年便開始進入餐飲業,在他見過的許多相關酒譜裡偶爾會用白葡萄酒取代香檳來調製「芝加哥」。 另一款較為清爽易飲的「芝加哥費士(Chicago Fizz)」也在1900年代早期,禁酒令之前就出現,並於華爾道夫酒店內提供;較完整的酒譜則是到1931年才由酒店調酒師艾伯特.史蒂文 .克羅克(Albert Stevens Crockett)整理出版《Old Waldorf Bar Days》紀錄下來。使用各 22.5毫升深色牙買加蘭姆酒(Amber Jamaican Rum)與波特酒(Port)、少許砂糖和檸檬汁、一份新鮮蛋白,冰鎮搖製後倒進長飲杯內,填滿蘇打水。蘭姆酒粗獷風味帶有一些咖啡感 覺,與波特酒的濃郁葡萄果香組合成像是一道帶著氣泡感的液態甜點。

短杯(左)與長杯(右)不同容器的Chicago Fizz。(圖:Make me a cocktail & TheCocktailDB)短杯(左)與長杯(右)不同容器的Chicago Fizz。(圖:Make me a cocktail & TheCocktailDB)

雖然全片對話幽默趣味,卻有許多讓人省思的橋段;被庫梅爾母親請到家裡相親的巴基斯坦女孩們像是主動投懷送抱的商品,面對生死交關時質疑起的醫療專業。

一杯「芝加哥」用不同酒譜比例嘗試出的組合各自表述,選擇了什麼樣的決定就該承受什麼樣的因果。人生像是一場脫口秀,只不過有人博得滿堂彩,有的人黯然下臺。

選擇愛上一個人,就該誠實且無懼地去愛。

(自由評論網提醒您,未成年請勿飲酒,酒後請勿開車,飲酒過量,有害健康)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