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政治的日常》政治的所在:隅田川橋樑群小記

今日,隅田川上的橋樑群許多都已經成為國家重要文化財,橋樑群本身也因為幾代設計的爭奇鬥豔,而成為觀光船遊河時必然說明的景點。

李拓梓

江戶原來是一個沼澤之地,據說豐臣秀吉征服關東之雄北條家的居城小田原後,把德川家康找來,表示要把關八州封給他,趁機詢問他是否會繼續在易守難攻的小田原駐在。家康是聰明人,跟秀吉說他打算在江戶建城。當時江戶就是荒川出海的小漁村而已,附近沼澤四佈,連居住都困難。家康這麼智慧的說法,讓秀吉放下心中一塊忌憚的大石。他認為在遙遠的江戶的話,家康光忙著築城,就沒時間管近畿一帶的權力爭奪了。

水城江戶過去既是濕地,上面必定河川四佈。不過現在已經看不太出來,尤其因為關東大地震跟戰後重建的緣故,東京市內大多數的運河、水溝都已經被填蓋,留下了許多有著「橋」的名稱卻沒有河川的地名,而主要流經城市的河川,就只剩下荒川和隅田川。

離市區比較近的隅田川,是許多老東京人的記憶。淺草一帶的隅田川公園,是東京春季熱門的賞櫻景點。沿著隅田公園散步,經過吾妻橋、駒形橋一帶,涼風襲來、花開處處,景色非常怡人,鄰近有昭和名作家池波正太郎在《散步時總想吃點什麼》一書中提到喜愛的泥鰍鍋、鰻魚、蕎麥麵,還有日本第一家西式酒吧神谷吧,散步時頗有昭和風情。

浮世繪畫家歌川廣重1857年創作的名畫《大橋安宅驟雨》。(維基共享)

但隅田川賞櫻一事,早在江戶時期就有。當時還因為武士跟平民混雜,酒後容易爭執衝突,讓為了治安頭痛的八代將軍吉宗頒布命令,要武士改去小金井賞花,並且開始在飛鳥山種植櫻花樹,希望未來可以疏散喜賞春櫻的民眾。但無論怎麼做,大家還是喜歡在離家近的隅田川一帶活動。

淺草從江戶以來一直是東京的下町,熱鬧非凡。隅田川對岸的下總一帶,許多人都有需要到江戶的需求。幕府於是在隅田川上陸續興建了五座橋。1594年興建的千住橋是第一座。松尾芭蕉的《奧之細道》就是從這裡出發「至名為千住之處,棄船上岸。遙想前途三千里,胸口為之鬱塞」。

不過,比起千住橋,更有名的是新大橋和兩國橋。新大橋的名氣,來自浮世繪畫家歌川廣重1857年創作的名畫《大橋安宅驟雨》。這幅畫的視角是從上而下,和繪師合作無間的雕師所刻出的驟雨,更是栩栩如生,讓觀者也想跟著橋上的人們四散奔走。這幅版畫的其中一品,後來被浮世繪迷梵谷所收藏,並加以模仿,當然以油彩來表達的風格會變得比較粗獷,作品現在被收藏在阿姆斯特丹梵谷博物館中,旁邊還有梵谷刻意模仿,跟當代潮牌Super Dry衣服一樣,不知所云的漢字書寫。

兩國橋因為歌川廣重的作品《名所江戶百景.兩國花火》而頗受歡迎。畫上的煙火是八代將軍德川吉宗為了除去1732年饑荒和霍亂爆發的民怨,而施行的煙火祭典。(圖:網路)

除了新大橋外,1661年(一說是1659)興建的兩國橋也很有故事。這是因為1657年的「明曆大火」而興建的橋樑。據說當年大火發生,吞噬了隅田川東岸的下總國,許多民眾逃到河邊,卻因為距離最近的千住橋太遠,而無處可逃,讓許多難民陷入火舌當中。是以,其後江戶幕府才決定在熱鬧的兩國一帶興建兩國橋。這座橋也因為歌川廣重的另一幅作品《名所江戶百景.兩國花火》而頗受歡迎。畫上的煙火是八代將軍德川吉宗為了除去1732年饑荒和霍亂爆發的民怨,而施行的煙火祭典。這個花火活動,後來也成為東京的風俗,至今無數日劇都以隅田川花火作為背景,譜出許多令人愛不釋手的情節。

940年完成,東亞第一座可以開闔行船的橋樑「勝鬨橋」是為了迎接即將到來的「萬國博覽會」以及爭取中的東京奧運會,做為日本玄關的門面而建。(維基共享)

不只是廣重,許多浮世繪的名家,也都以兩國橋為背景,畫出不少名作。比如歌川貞秀的《東都兩國橋夏景色》,是日本小學生校外教學必去的「江戶東京博物館」當中頗受歡迎的兩國橋模型最重要的參考作品。

江戶時代之後,有鑒於東京越來越發達且西力東漸之故,自明治政府開始,日本官方不僅陸續將木造橋逐步改造為更堅固的水泥橋或鋼構橋,也在設計上朝著多樣、實用的方向來建造。最有名的就是1940年完成,東亞第一座可以開闔行船的橋樑「勝鬨橋」。勝鬨橋是為了迎接即將到來的「萬國博覽會」以及爭取中的東京奧運會,做為日本玄關的門面而建。因此在外表、美觀以及實用上,都有出人意表的設計。不過當時日本已經陷入對中國戰爭的泥沼當中,後來又因為太平洋戰爭爆發,整個博覽會跟申奧計畫遂不了了之。隨著日本戰後的繁榮復興,路上交通越來越方便,隅田川上只剩下小渡船在走,勝鬨橋便也沒有必要再開闔了。

歌川貞秀的《東都兩國橋夏景色》,是日本小學生校外教學必去的「江戶東京博物館」當中頗受歡迎的兩國橋模型最重要的參考作品。(圖:網路)

隅田川大橋。(Jmho,wikimedia.org)

今日,隅田川上的橋樑群許多都已經成為國家重要文化財,橋樑群本身也因為幾代設計的爭奇鬥豔,而成為觀光船遊河時必然說明的景點。隅田川這條水脈,遂成為水城東京最後的代表性河川。順帶一提,這條隅田川,本來是現在在更東邊的荒川原水路的最下游俗稱,但因為荒川經常氾濫,讓周邊居民飽受洪害之苦,尤其在1910年的一次氾濫,奪走無數人命,讓明治政府決心啟動治水工程。

疏洪道興建的過程中,不僅工程上有困難,徵收、遷住的問題也引起很大的爭議,還遇到關東大地震。因此這條疏洪道一共經歷了三位天皇,將近二十年的時間,才在1930年完成。所幸完成後荒川終於不曾再氾濫。不過因為工法的關係,後來荒川也改了向,跟隅田川正式分手,兩條河各走各的路,成為東京主要的兩條自然水路,也才有了今日的隅田川風景和擁有多元的橋樑群故事。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