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YDECO
如果說從小到大有沒有什麼遺憾的事情,那大概就是年輕時沒有學個吉他或鋼琴之類的彈奏樂器。無需成為箇中翹楚,只要能自娛娛人即可。而這項遺憾常常在紐約街頭被喚起,不見得都要像街頭藝人藉著彈琴賺點外快,通常在公園裡的角落也常可以見到一般民眾吹薩克斯風或彈吉他,就是單純為了興趣和練習,或者就像每天傍晚到公園散步一樣進行著一天當中的例行公事。飄散著的音樂,讓經過路人的心情多了一點轉折,是憂是喜,隨人自在。
很羨慕會樂器的人,不一定要街頭賣藝,在公園裡自娛娛人也是件很棒的事。(圖:作者提供)
無價的音樂分享與裝置藝術,是生活在紐約最常接觸到卻被認為理所當然的事情之一,而每年六月初為期三個星期的Sing for Hope(為希望而唱)活動,結合公共視覺裝置藝術和音樂分享的概念,更是最具象徵性的活動。
Sing for Hope是由兩位紐約茱莉亞音樂學校學聲樂的校友Monica Yunus和Camille Zamora於2006年所成立以志工為主體的非營利組織,把“art for all”當作一個宗旨,自2010年以來每年募集數十台鋼琴,並號召同樣數目的視覺藝術家選一個主題以彩繪方式為每一台鋼琴賦予新的生命。這數十架鋼琴經過藝術家換上新裝,樂師們調音整理,每台鋼琴也會放置一本樂譜後會在活動的第一天由知名樂手的帶領之下,全部集體亮相,同時開放讓民眾彈奏。既然是Sing for Hope,也就是希望當民眾們聽到鋼琴傳來熟悉的歌曲演奏時,不要害羞,也不用管與彈奏者是否相識,跟著節奏節拍哼唱起來。
Sing for Hope是每年六月舉行為期三個月的公益性裝置藝術展示,會有數十架由不同藝術家設計的彩繪鋼琴分置於紐約五個行政區,供民眾彈奏。(圖:作者提供)
之後的二十天中,這些鋼琴會分別運送到紐約市五個行政區的社區公園或是群眾廣場等公共空間,同樣是開放讓所有民眾彈奏,把這樣的公共藝術和音樂分享散播到紐約市的各角落。當中也會在幾定點安排紐約百老匯劇,爵士樂等音樂界名人的表演,成為多場小小的音樂會。不過這些鋼琴並不是隨著活動結束就束之高閣,而是經過三個星期的展示後,將會送到紐約市裡一些資源較少的公立學校,社區中心或老人中心永久放置,並邀請音樂志工不定期到這些機構表演,希望把藝術不分族群年齡,人人可以觸及的觀念深植民間,也啟發學生們對音樂和藝術的想像。
許多Sing for Hope鋼琴是以紐約為主題的彩繪圖案,這些鋼琴在活動結束後,會永久安置於資源較少的學校或機構,不定時會有音樂志工前往表演。(圖:作者提供)
可以想見,許多鋼琴彩繪都會以紐約市的種種為主題,如百老匯秀,紐約地鐵和地標等。2015年的Sing for Hope活動在布魯克林的Grand Army Plaza則出現了一台由台灣年輕藝術家陳玟華以台灣花布為主題的彩繪鋼琴。有一次經過,看見一位年輕媽媽把嬰兒推車放在一旁,讓小朋友坐在腿上,就開始彈起琴來。母子身影,輕柔的樂聲和色彩豔麗的鋼琴將這個原來像是巴黎凱旋門一樣威武壯觀的布魯克林地標剛猛形象軟化不少,也吸引不少路人旁觀聆聽。音樂就是這樣把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拉近了。
2015年的Sing for Hope活動其中一架放置於布魯克林Grand Army Plaza的鋼琴是由台灣藝術家陳玟華以「台灣花布」為主題彩繪而成,很受到矚目。(圖:作者提供)
在今年活動的第一天,展示所有六十架鋼琴的曼哈頓金融區一處大樓廣場上,一位年輕男生向另一位正在彈琴的男士詢問說會不會彈老牌歌手Billy Joel的Piano Man,得到肯定的回答後,兩人便一彈一唱的表演起Piano Man來。也不是說唱得非常好,但是兩人十分投入的專注神情讓圍觀的群眾在表演結束後紛紛報以熱烈的掌聲。布魯克林市中心的一處廣場,一位小學生看到以紐約地鐵為主題的彩繪鋼琴先是繞了一圈仔細端詳一番,然後坐上椅子便胡亂的開始彈奏起來。即使曲不成調,叮叮咚咚敲打琴鍵的聲音也讓這位小朋友開心不已,直到同伴吆喝著他離開。
不論是想享受「五分鐘的成名快感」而高歌,或是單純對放置的鋼琴好奇,Sing for Hope鋼琴無形中把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拉近。(圖:作者提供)
每年的Sing for Hope已經成為紐約規模最大的裝置藝術展示活動,加上鋼琴本身完全開放讓所有民眾彈奏,以及活動後分發到資源少的機構,近年來也得到Alicia Keys、Andrea Bocelli和馬友友等國際音樂界舉足輕重的人物支持還有大型企業的贊助。
即使每次經過這些鋼琴總不免有「望琴興嘆」的感慨,或只能和那小朋友一樣隨手亂彈,但如果這樣的計畫能夠造就出另一個Johnny Legend或是Diana Kroll,那就是希望所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