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開講》學生需要怎樣的「第三學期」?

教育部研擬推動「中小學第3學期」,以「補強性」課程為主,也可作補救教學,雖然出發點都是好的,都在如何使孩童能獲得學習,解決城鄉教育落差,所以,還沒辦理前,教育部應參考一下各界的意見,不可躁進。 (資料照,記者吳俊鋒攝)教育部研擬推動「中小學第3學期」,以「補強性」課程為主,也可作補救教學,雖然出發點都是好的,都在如何使孩童能獲得學習,解決城鄉教育落差,所以,還沒辦理前,教育部應參考一下各界的意見,不可躁進。 (資料照,記者吳俊鋒攝)

◎徐夢陽

教育部研擬推動「中小學第三學期」,以「補強性」課程為主,也可作補救教學,諸界皆發表各自意見,正反都有擁護者。筆者認為,歧異在於人們對於多元教育落實於學校的實踐性,雖然出發點都是好的,都在如何使孩童能獲得學習,解決城鄉教育落差,所以,還沒辦理前,教育部應參考一下各界的意見,不可躁進。

探討教育,「補救」與「革新」這樣的思維也在我國教育史中不斷被反思著,無論有再多補習班或是安親班等,「學校」在教育中還是扮演重要的角色,依照體制,學校方針與教師仍是有機會在基石上改變,例如今年吹起的「翻轉教育」風潮,就有許多教師配合課程帶著學生主動積極的進行學習。

相對而言,體制也多半使教育者綁手綁腳,畢竟,依照進度,還是要將課本的進度上完,也要進行測驗,因此,教育者按表操課都快上不完應有課程,根本搞不好都還得借課來補課或複習,過去筆者就學時代,體育課就常被主要科目借去使用,所以,如果有第3學期,就一定得堅持多元課程,而非掛羊頭賣狗肉。

另外,如果學校可以營造出好的環境,使孩童都喜歡上學,那有幾個學期應該都無所謂,重點在於學校長期成為課業壓力的集散地的代名詞,一到假日,孩子們恨不得馬上離開,學校成為乏人問津的蚊子館(如果以三個月的暑假來說),但如果第3學期是要成為安親班,孩子們根本無法休息,也根本不快樂。

所以,第3學期立意雖好,但筆者建議倘若能落實結合社區以及大專院校社團、專業人士等營造不同的校園氣氛來好好的規劃;如此,校園也不再只是求學考試的代名詞,而是多元、有趣又充滿創意思考的另一個場域,此舉也可能帶動孩子們的學習意願與態度,更可認識在地文化與充實其他知能,可謂一舉數得。

(研究助理)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