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 熱門 政治 軍武 社會 生活 健康 國際 地方 蒐奇 影音 財經 娛樂 藝文 汽車 時尚 體育 3C 評論 玩咖 食譜 地產 專區 求職

臺灣少年工 不是台籍日本兵

紀錄片「綠的海平線」觀後心得

■ 洪致文

日昨,李介媚君於自由廣場發表了一篇關於紀錄片「綠的海平線」觀影心得。這部講述臺灣少年工到日本造飛機的影片,從放映以來就非常受到關注,因為它觸及了一段被塵封的歷史。我相信所有觀影者都會感佩這些新世代的年輕人,這麼認真地用尊重與關懷的態度去挖掘阿公時代的記憶。只不過,對於年輕一輩來講是陌生的那些歲月,在呈現時往往一個不小心就會造成謬誤。就像日昨的李君一文,編輯後下的標題為「台籍日本兵的記憶」,這就有一個非常基本上的誤解。這些「臺灣少年工」其實不是「台籍日本兵」,但沒有走過那個時代的我們,很可能一個不注意就搞錯。

類似對於歷史正確用語的陳述與影像使用上正確性的執著,是拍攝紀錄片者需要時時謹記在心的重要堅持。一部紀錄片可以非常感人地訴說生命故事,但不能因此就隨意拼貼老影像去塑造我們晚輩自以為是的「懷舊氣氛」。也就因為老影像的得來不易,我們更應該對於每一個要出現的畫面不能有讓觀影者誤解與誤會的安排,在製作的過程中也更要小心與謹慎,不是隨便放上黑白照片,弄上得來不易的歷史影片,就可以忽略對於影像內容真正去努力解讀的功課。

就像是「綠的海平線」片中,對於這些臺灣少年工用生命去製造出的飛機,製作團隊就應該用更嚴謹的角度,去瞭解日本海軍在二戰時期的軍機製造與發展歷史,而從中與這些臺灣少年工的記憶相連結。影片裡少年工與飛機的合照,多拍攝於戰爭結束之後,因此這些影像在使用上就必須很清楚告訴觀眾,這與當年他們真正在戰爭期間製造飛機時的時間順序上是有所差別。

再如片中描述到一位少年工到東京車站八重洲口去接其他同僚,影片裡出現的照片根本不是東京驛的「八重洲口」。如果這部影片要遠征日本,那麼日本人會怎樣看待如此的老照片誤用?

拍攝紀錄片的用心與努力是非常值得肯定,但對於影像的考證與解讀卻是目前臺灣最缺乏的態度。時代的落差,時空的錯亂,在紀錄片裡出現,就會是一種令人遺憾的謬誤,恐怕也是我們對於真正走過那個時代的人們的一種不尊重吧!

(作者為文史工作者)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自由共和國》強力徵稿

《自由共和國》來稿請附:真實姓名、身分證字號、職業、通訊地址及戶籍地址(包括區里鄰)、夜間聯絡電話、銀行帳號(註明分行行名)及E-mail帳號。

刊出後次月,稿費將直接匯入作者銀行帳戶,並以E-mail通知。
文長1200字以內為宜,本報有刪改權,不願刪改者請註明;請自留底稿,不退稿;若不用,恕不另行通知;請勿一稿多投。

《自由共和國》所刊文章、漫畫,將於 「自由電子報」選用,不另外奉酬。
Email:republic@libertytimes.com.tw

編輯精選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評論粉絲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