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 熱門 政治 軍武 社會 生活 健康 國際 地方 蒐奇 影音 財經 娛樂 藝文 汽車 時尚 體育 3C 評論 玩咖 食譜 地產 專區 求職

產業競爭力 不該對內殺價

◎ 曾翔

報載我國所得最低二十%家庭的透支金額,創下史上第二慘的紀錄;整體家戶平均儲蓄率也創三十五年新低。這過去數年,我們所見的是GDP成長率不斷下修、貧富差距屢創新高,物價飛漲,實質薪資所得倒退十四年。面對極度惡化的經濟環境,政府千篇一律歸咎於國際經濟情勢,產業界亦不斷地撇除責任,除了怪罪政策、景氣,更將責任推給勞工…。薪水不漲是因為人才的競爭力不足、高等教育供過於求,但是漲了薪水又會危及產品在國際之間的競爭力,國民所得就在這矛盾當中不斷惡化。我們不禁要問,台灣的產、官何時才願意真正面對問題?

一直以來,台灣擅長的產業模式,是以快速地技術學習與彈性化生產網路,來切入國際生產鏈的某一環節;這種產業模式仰賴的是外國資本的技術轉移,利潤也僅能撿別人「剩下的」,因此唯有對內不斷地壓縮自己的成本,並無所不用其極的使勞工產出極大化,才能擴大利潤率。問題是,當我們的技術水平到達一定水準,外國資本為防自身的利潤被瓜分,會開始阻礙技術轉移,乃至培植其他開發中國家的資本。這種發展似乎是一種必然,但我們其實是有選擇的,我們不需要隨之起舞,不需要與開發中國家進行殺價競賽。

所謂的競爭力,說穿了,就是在商品市場中獲取更高利潤的能力。從這個角度來看,追求競爭力不應該只是一味地降低成本,而是透過創新或加值,提升自身商品在生產鏈中的位階,才是正途。

台灣已經遭逢殺自身價碼殺到民不聊生的當下,是否應該嘗試跳脫一成不變的代工思維?而當怪罪勞工競爭力的言論出現時,是否應當反省我們產業界的生產模式產生了一種僵固性,讓我們陷入紅海而動彈不得?

(作者為勞工研究碩士)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自由共和國》強力徵稿

《自由共和國》來稿請附:真實姓名、身分證字號、職業、通訊地址及戶籍地址(包括區里鄰)、夜間聯絡電話、銀行帳號(註明分行行名)及E-mail帳號。

刊出後次月,稿費將直接匯入作者銀行帳戶,並以E-mail通知。
文長1200字以內為宜,本報有刪改權,不願刪改者請註明;請自留底稿,不退稿;若不用,恕不另行通知;請勿一稿多投。

《自由共和國》所刊文章、漫畫,將於 「自由電子報」選用,不另外奉酬。
Email:republic@libertytimes.com.tw

編輯精選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評論粉絲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