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方凱弘
全球數位化加速發展,數據流動成為現代國家競爭的新戰場。在美中兩大經濟體角力下,國際間的數據傳輸基礎設施——尤其是海底光纜的布局——已是各國戰略的重要考量。
美中科技戰的新焦點:海底電纜
海底電纜是全球互聯網及通訊技術的脊梁,承載了全球超過99%的跨國數據流量。從金融交易數據到個人通訊,再到影片串流的所有數據,都依賴這些隱藏於海洋深處的纜線。掌握這些基礎設施的建設與維護,等同於控制了全球數據的命脈。
過去幾十年,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其在全球海底電纜網絡的影響力日益增強。但近年的國際局勢及美中關係緊張,使這一趨勢出現顯著變化。根據美國研究機構TeleGeography的數據,自2020年以來,中國的海底電纜新建計畫數量大幅減少,而美國及其盟友則顯著增加這個領域的投資。
新加坡與日本:成為新的數據樞紐
與中國相比,新加坡和日本在近年顯示出驚人的增長勢頭。據報導,新加坡在未來兩年內將新增海底電纜16條之多,日本也計畫新增4條連接至關島的海底電纜。這些新的建設計畫將增強該國的數據傳輸能力,也是對中國日益增長的數據需求和影響力的一種平衡。
「乾淨網路」政策的影響
美國在川普政府時期提出「乾淨網路」政策,對全球海底電纜網絡的建設產生深遠影響。該政策主張「排除中國企業參與美國及其盟友的關鍵數據基礎設施建設」,以確保數據安全與通訊可靠。這導致原本包含中國的海底電纜項目的許多計劃被迫調整,轉而尋找其他合作夥伴。
數據安全與國家安全
在數位化時代,數據安全已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海底電纜的安全不僅關乎信息的保密性,更涉及國家安全層面。不透明的數據流動和可能的數據竊聽行為,已令各國政府對海底電纜的控制與監管提高警覺。
未來展望
隨著全球數據流動的需求持續增長,海底電纜的戰略重要性只會進一步提升。未來幾年,我們可預見更多國家加入這場數據通路的擴展與升級競賽,這不僅將重塑全球通訊網絡的版圖,也可能會在國際政治中引發新的合作與對抗。
在這一全球性的大背景下,台灣與其他地區的策略部署,將對其在國際數據與通信領域的地位產生重要影響。如何在保障數據安全與促進數據流通之間找到平衡,將是各國政府及國際組織未來需要面對的重大挑戰。
(作者是台北海洋科技大學助理教授)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自由共和國》來稿請附:真實姓名、身分證字號、職業、通訊地址及戶籍地址(包括區里鄰)、夜間聯絡電話、銀行帳號(註明分行行名)及E-mail帳號。
刊出後次月,稿費將直接匯入作者銀行帳戶,並以E-mail通知。
文長1200字以內為宜,本報有刪改權,不願刪改者請註明;請自留底稿,不退稿;若不用,恕不另行通知;請勿一稿多投。
《自由共和國》所刊文章、漫畫,將於 「自由電子報」選用,不另外奉酬。
Email:republic@libertytime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