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峻杰/台師大學生
素養導向是甚麼
今年學測二十六日落幕,大考中心主任劉孟奇在一○八學測出闈記者會上表示,目前處在新舊課綱銜接期,出題會盡量呼應一○八課綱精神,但也會視考生表現來決定調整「素養導向」題型比例,而究竟甚麼是素養導向呢?在定義上,係指一個人為適應現在生活及未來挑戰,所應具備的知識、能力與態度。也就是希望不再是以死背知識的方式,而是希望更加著重於解決問題的能力,靈活運用所學的知識,以應對未來快速變動世界。
翻開今年(二○一九)的學測考題,可以發現有許多題目結合時事或是模擬生活情境,要學生選擇出正確的答案,希望學生能透過閱讀文本來找出文章中的關鍵敘述,並結合背景知識去作選擇。有別於以往背誦類型的考題,有逐步地在改變,但這樣的改變真的有辦法讓學生應對現在生活及未來挑戰,所應具備的知識、能力與態度嗎?
學生缺乏自我想法
我想這樣的改變是不夠的,我們總是希望學生能有自我想法,擁有解決問題的能力,但即便進到一○八課綱的素養導向,我們依然發現,學生難有自我的想法,還是被框架於標準答案,透過文章的閱讀,考生依舊只能選擇一種答案,甚至是一個很荒謬的答案。舉例來說,每年的國文考題中總會有一種奇怪的現象,那就是題目拿給文章的作者,作者都不一定能答出正確的答案。
這是為甚麼呢?其實在現實生活中沒有絕對的標準答案,一個問題會有很多的面向,會有不同種解決辦法,但我們的教育卻只給我們一個答案,甚至有些老師會教導學生,大考的時候別思考太多,只要注意題目的線索,這樣才能成功的拿高分。這也造就學生缺乏獨立思考的能力,更別說是遇上複雜的問題,習慣性地以單一角度去作思考,焦慮地追求出標準答案,這就是台灣教育培養出的人才。
教育也需要接地氣
很遺憾地,台灣的教改總是接不了地氣,常想要跟著先進國家的教育模式,卻罔顧了台灣現況,從一○八課綱中可以看到很多美好的教育願景,但卻看不到具體的方法,我們依然堅守標準答案式的考試、缺乏探索興趣的課程,讓很多學生雖然考上了名校,卻發現科系並非如同自己想像中,開始準備轉學考、重考,又或進入職場後發現自己所學無法應用在現實生活中。
十二年的國民教育迫使每個人得學會相同的知識,每天七點半到學校,下午五點放學,一天將近十二個小時都在學校,但有哪一堂課讓我們走出圍牆外去了解現實社會的狀態,關心社會議題?有哪一科老師帶領學生去認識不一樣的社會群體,思考如何解決社會或生活的問題?有甚麼樣的機會去探索自我的興趣,了解自己真正喜歡甚麼?但在這樣的教育制度下,我們卻希望學生有能力去應付快速變動的時代,相當的荒謬,也相當的不負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