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白話文運動與新文學運動,以陳獨秀《青年雜誌》,胡適《文學改良芻議》、《建設的文學革命論》起算,已有百年歷史,且已成為生活現實。文言文不再主宰語文,這是歷史、也是現實。百年後的台灣,卻仍陷於復古、崇古牢籠,在舊語格、舊人格打轉。
就如同帝制被推翻,民主制成為一種新政治現實,人類的文明是這樣進步、開展的。復古、保守、封建論者,能夠固執、力倡帝制嗎?就連中國,以孫文革命建構的中華民國體制也在一九四九年被毛革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取代了,一個亡靈國家仍為台灣的政治現實。
如果不是二戰後代表盟軍接收、進占台灣,繼而成為美國反共前線而繼續在台灣落腳,中華民國也許成為歷史了。但不面對中華民國的歷史與現實,連帶把台灣困在不確定的國家條件裡,成為今天漂流在台灣的中華民國論者的徬徨,也成為取代統治的本土人民的迷惘和無助。
台灣不能從國家的徬徨和迷惘脫出,最重要原因是文化的包袱。中國文言文至上主義的桎梏就是文化包袱的根本所在。要說文言文,台灣也有傳統。但以中國宰制台灣,無視於此。
中國早已從文言走向白話,語體解放已有百年歷史,甚至跨越從國民黨的右翼中國到共產黨的左翼中國。但在台灣,就是有一群食古不化封建守舊論者,仍以文言文為浮木,幻想據此而仍為正統。教育部門心態也不積極尋求改善。
表面上,以國民黨中國為正統,否定共產黨中國的存在;其實,這樣的正統論只是為了拒否台灣的開創、進步性追求,也反普世潮流。從前,以反共哄騙台灣人;現在呢?還反共嗎?不也!在台灣的「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正是文化表裡不一的寫照!
中國的中文系所學者不乏近現代世界文論譯介推動者;而台灣的中文系所教授有太多執著於文言文的枷鎖,附著在黨國體制的守舊封建意識。中學國文教師以文言解釋成白話為教學重點。台灣的國民養成過程體制牢籠化,讓本國語文教育無法引領國民飛翔在意義的天空,成為空洞的人。教育部的本國語文教育改革仍走不出困境。
語格即人格,新的語格才有新的人格。台灣的國民人格養成要從打破文言文至上主義的牢籠做起,改變了中國國民黨黨國體制,在民主化道路前行,但若沒有新文化覺醒,不脫古求新,進步國家之夢只會是幻影。
(作者李敏勇,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