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 熱門 政治 軍武 社會 生活 健康 國際 地方 蒐奇 影音 財經 娛樂 藝文 汽車 時尚 體育 3C 評論 玩咖 食譜 地產 專區 求職

故事》西周晚期出現什麼政治危機,使得朝廷的高層人人自危想「跳船」?

西周晚期的周宣王雖然力挽狂瀾,史稱「宣王中興」,仍無法扭轉西周政權的沒落。幽王繼位後,朝中的有識之士已預見周王室黯淡的未來,這個討論為《國語.鄭語》所保留:桓公為司徒,甚得周眾與東土之人,問于史伯曰:「王室多故,余懼及焉,其何所可以逃死?」。西周晚期出現什麼政治危機,使得朝廷的高層人人自危想「跳船」?

◎野蠻小邦周

在現代臺灣社會使用漢語的語境(context)中,「跳船」一詞有其特殊意涵,並不若字面上僅有「從船跳下」之意,尚有衍生的言外之音,即「逃離」或「擺脫(跳)目前的困境(船)」之意。報章雜誌、新聞媒體常常在報導中使用這個詞彙,用以描述某些個體或群體,受到當前政壇或是社會經濟動盪衝擊時,表示希望脫離前述困境的強烈意志。

跳船示意圖

文獻中時代較早且記錄較完整的「跳船」的事件,當屬西周晚期的一連串政治危機。

西周晚期的周宣王雖然力挽狂瀾,史稱「宣王中興」,仍無法扭轉西周政權的沒落。幽王繼位後,朝中的有識之士已預見周王室黯淡的未來,這個討論為《國語.鄭語》所保留:

桓公為司徒,甚得周眾與東土之人,問于史伯曰:「王室多故,余懼及焉,其何所可以逃死?」

鄭桓公是為鄭國的始封之君,周厲王其中一個兒子,宣王的弟弟,名友。友在宣王時受封於鄭,幽王八年時為司徒。可知鄭桓公出身高貴,權位顯赫,亦廣結善緣,在朝廷與東土均頗得人心。這樣一位大人物,卻擔心王室一旦發生變故,自己將不得善終,因而必須求教於史伯,該在做足準備逃往何處。

周宣王(維基共享)

史伯作為王室的史官,學識淵博,向桓公分析天下形勢,預言東土、西土的有那些族姓、諸侯即將崛起或衰頹,以及幽王主政後,朝廷政爭最終的走向。西周政權的崩潰已是大勢所趨,鄭桓公該選擇前往何方,作為離開權力核心,即跳船之後的落腳處?就結果而論,鄭桓公未能倖免於難,與周幽王皆死於犬戎攻陷鎬京時,不過桓公的兒子鄭武公順利於東土建國,孫子鄭莊公則在春秋早期中原的國際局勢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這顯示鄭桓公自己雖沒跳船成功,但他的家族的政治生命在東方得到延續。

是何種情境,令鄭桓公有此打算?

《詩經》部分寫成於西周晚期、兩周之際的篇章顯示,此時王室所在的渭河流域天災不斷,地震、山崩、川竭,見《詩經.小雅.十月之交》:「百川沸騰,山冢崒崩。高岸為谷,深谷為陵」,《詩經.大雅.召旻》則描述此時饑饉、國內空虛的慘狀。天災往往伴隨人禍,西周中期開始,周圍外患漸熾,政權內部又難以穩定。周厲王時,周人政治核心區域的豐、鎬逐漸受到來自西北的族群玁狁威脅。玁狁可能來自陝北的固原地區,往往沿著涇河谷地南下侵攻周人。

從《詩經.小雅.六月》可知,玁狁行軍經焦穫、方、鎬、涇陽,周人反擊,追至太原。詩中的方、鎬為何地無從得知,焦穫、涇陽無疑應在涇水流域接近王畿一帶,相關記載也可以參考〈多友鼎〉。

總之,周人的核心地帶已暴露於外敵的威脅之下,軍事行動雖然互有勝負,周人似乎無法徹底擊敗玁狁,改變被動的劣勢。同時,周人控制下的南土亦是動盪不安。厲王持續對於南方採取積極主動的攻勢,可是不僅沒有取得重大戰果,周在江漢的重要諸侯鄂國還發動叛亂。

周人不僅困於西北、東南的外敵,統治階層內部亦發生嚴重矛盾,厲王最終為國人驅逐,可謂內外交迫。宣王繼位後,雖力圖振作,仍然困於相同的難題,無法徹底擊敗西北面家門口的外敵,在南土雖然獲得勝利,分封申於江漢,似乎無助於重振國勢、維持統治階層內部的團結。

這些問題即便周公再臨,也難以解決,雪上加霜的是,幽王即位後又再度在統治階層中引起新的矛盾,即廢掉太子宜咎。《詩經.小雅.十月之交》也記載幽王時期王室內部的黨派鬥爭(詳見〈西周也吹厭世風?先秦官員的鬱卒心聲〉)。

西周滅亡的直接原因是犬戎攻陷豐、鎬二京。犬戎之所以能夠攻陷豐、鎬,跟周王室當時內部的繼承問題有關。周幽王廢掉原先作為嫡長的太子宜咎,改立褒姒的兒子為太子。

這件事不僅僅是周王個人的喜好,實際上嚴重影響了權力核心內部的和諧。

宜咎的外公是申侯(姜姓),歷代申侯皆為朝廷重臣,在西土的嬴姓存在聯姻關係,涉足西土政治秩序(《史記.秦本紀》),宣王時用兵南土,分封申於江漢,足見申在南土亦有一定影響力。幽王的正室則是當時申侯的女兒。幽王廢掉太子,形同削弱申對於朝廷的影響力,廢太子與申侯毫無疑問不會坐以待斃。最終,申侯與廢太子聯繫犬戎進攻豐、鎬,而有犬戎之禍,以及後來的王室東遷。

總之,西周晚期的政治局勢異常險峻,統治階層矛盾不斷,加以天災頻頻。《國語.鄭語》的記載雖有可能為後人假託,但對照前引《詩經》三篇所記述、透漏的政治氛圍,貴族基於危機意識,想要跳船、逃離朝廷的心態,此完全有可能存在。

於此,必須提出的疑問是,常識告訴我們,羅馬不是一天造成的,西周的衰亡也不會是特定一、兩個周王或女人的責任。究竟是何種政治危機,最終導致西周朝廷的核心高層人人想跳船,而不願意繼續替王室奮鬥、賣命。

讀者倘若回去翻查《國語.鄭語》,應會提出質疑,史伯向鄭桓公預言天下大勢,且其話語中提及的眾多族姓、諸侯,乃至於周王室的最終命運,皆一一應驗,然而史伯何以得知近百年以後的天下發展?

誠然,暫且撇開史伯是真能預知未來的神人這一可能性,這段記載不無可能為後人假託史伯與鄭桓公,反映春秋甚至戰國時代的人如何認識西周末年的歷史。即便如此,作為宣王之弟,幽王之叔的貴戚鄭桓公,身居高位,大權在握,理應竭力盡忠王室,挽救危機,卻企圖跳船,顯然周王室已在風雨飄搖中,事不可為。

參考資料

李峰,《西周的滅亡——中國早期國家的地理和政治危機》。上海:上海古籍,2007。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故事:西周晚期出現什麼政治危機,使得朝廷的高層人人自危想跳船?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評論粉絲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