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蠻小邦周
英姿勃發的武王,率領 300 輛戰車、勇士 3,000人、甲士 45,000 人,大軍渡過盟津,各方友軍來會。這支氣勢如虹的軍隊,往東直指商首都,長驅直入。
商朝的末代帝王紂傾盡所有軍隊,以 70 萬人應戰,孰料,這場敵寡我眾的戰事就在商軍隊一片倒戈聲中迅速終結,商紂自焚而死,武王成為中國北方大地新的統治者……
迅速拿下商朝的周武王,旋即面對的是如何鞏固周人的統治權。
商朝國祚數百年,對中國黃河流域各邦國有強大的影響力。至商王國末期,影響力逐漸衰退,即使有些邦國離商而去,他們也未必會聽令於西方新興的周王國。何況,百足之蟲,死而不僵,商覆滅後還有大大小小的商貴族遺留在首都近郊,商王國東部地區更有許多與商若即若離的方國。周人只是消滅商王國的「中央政府」,地方勢力仍在。
用武力擊敗統一的敵人已然不易,如何有效的填補商王國留下的權力真空,使地方勢力俯首聽命?如何不要讓軍隊在各地為了平叛而疲於奔命?難題才正要開始。
如果是你,會怎麼處理當前的狀況呢?
四面楚歌的諸侯
周人的解決方案是諸位在中學都背得滾瓜爛熟的「封建制度」。
封建是怎麼一回事?是王子帶著國王爸爸的祝福,到一個富裕的領土接受臣民供養嗎?還是帥氣的騎士帶著長劍騎著駿馬奔馳而至,宣布今天開始這裡為我所統治呢?受封的諸侯是帶兩串蕉(好老的比喻),還是大包小包還拉著車到封地去呢?還是吃著火鍋,唱著歌就上任了呢?
目前我們所知,最完整的封建記錄是西周早期的宜侯夨簋,銘文是受封的宜侯把周王封他宜地的命令鑄在〈宜侯夨簋〉上:
周王將原封在虞地的虞侯夨改封到宜地,賜他美酒、象徵尊貴地位的瓚、代表天子授權的合法武力──弓矢,這些都是封建儀式的基本套路。
接著周天子告訴他,受封土地的範圍、人口:有河川、邑、原屬周王室的人口、庶人等。宜侯改封的年代已經是西周早期中段之後,受封的土地上已經有屬於周王室的自己人居住,周王將這些人悉數轉移給宜侯,宜侯提著一卡皮箱即可入住。
只有宜侯這麼歡樂就國嗎?早他幾梯的那些學長又是怎麼受封的呢?《左傳》記載了祝佗敘述周初封建的歷史:
昔武王克商,成王定之,選建明德,以藩屏周。故周公相王室以尹天下,於周為睦。分魯公以大路、大旂,夏后氏之璜,封父之繁弱,殷民六族:條氏、徐氏、蕭氏、索氏、長勺氏、尾勺氏,使帥其宗氏,輯其分族,將其類醜,以法則周公。用即命于周。是使之職事于魯,以昭周公之明德。分之土田倍敦、祝宗卜史,備物、典策,官司、彝器,因商奄之民,命以伯禽而封於少皥之虛。
梯數比較早的周公之子伯禽歐巴,周天子當時給他裝飾華麗的車馬、旗幟、玉璜、良弓,各種工具人(職官)與器物,以及六個殷遺民家族。他就帶著一些自己人與周王的賞賜,前往千里之遙的曲阜建國。
和梯數較晚的學弟宜侯不同,伯禽要去的單位──商奄一帶並不在周人的控制下,伯禽到這裡的目的就是建立周人的據點。也就是說,伯禽大包小包帶著很多東西和人手,到了一個都是敵人的地方,從蓋房子開始。
他們有多辛苦呢?
伯禽在曲阜苦心經營了三年,才回老家向爸爸周公報告他花了很多心血讓魯國上軌道。沒想到,成王時,位在魯國南方的徐戎、淮夷還是叛變了。不僅魯國國君伯禽冒著生命危險作戰,成王也率軍親征,「東伐淮夷,殘奄,遷其君薄姑」。
前面說過,魯國統治的地域是商奄之地,這次的叛變顯然包含了魯國治下的區域,成王的征伐可說是將該地原居的族群連根拔起,才終於讓魯國周邊的情勢穩定下來。
與伯禽同梯的姜太公,到新單位後也是費盡苦心,才使齊國首都營丘不再動盪。《史記》記載姜太公到封地去時,是連夜低調趕路,在黎明之際,眾人都還沉睡時抵達營丘。才剛安頓下來,鄰近的萊夷就興兵與姜太公爭奪營丘。
所以史學家錢穆說,周人所謂的封建是武裝殖民,受封的諸侯不是去領地享受(單位不夠涼),而是帶著軍隊到封地建立屬於周人的軍事基地,每個封國都是周王室戰略網上的據點,藉著各封國在封地的軍事擴張,周人才牢牢控制住東方的新領土。
佈下天羅地網
在伯禽、姜太公這一梯學長去東方插城堡的時候,周武王也將商首都朝歌封給商紂王之子武庚,以安撫殷商遺民,並且命令管叔、蔡叔監視這個前朝王子。管叔與蔡叔也是周武王那一梯封出去的,各領有管、蔡二國。
除了伯禽、姜太公、管叔、蔡叔外,當時同梯外派的還有召公之子,去了遙遠的北方燕國(詳見〈遠得要命王國的奠基者〉)。這是周人軍事擴張的第一步,先控制商人核心區,接著在可能控制區域的東端、北端定錨。
這梯派出去的管叔、蔡叔,大家都知道他們後來勾結前朝王子叛亂。管蔡之亂平定後,周王國重新規劃了前朝王子的舊封地,派出了周武王的弟弟康叔去衛國,封紂王的哥哥微子去宋國,這是第二波封建,沿著交通要道佈置軍事占領區。除了往東與往北,往南推進的腳步顯然較慢,但也並非完全沒有動作,如曾國、蔣國就建立在黃河以南的戰略要地上。
周人封建國家的數量可能以百計,早期的梯數可能也很多,多到有一些封國雖然見於史書,但不知到底是在哪一梯派出去的。如文王之子建立的曹國,武王之子建立的應國,周公之子建立的凡國、蔣國。有些僅見於青銅器,史書沒說也不知明確地望的,如楊國。但大致可以推定,周人的封建是隨著軍事行動逐漸推進的,最重要、規模也最大的封建集中在武王、成王兩代之間,其後還有幾梯的人陸續派出,但規模都不如周初。
雖然不能確定所有封國的封建時間,但可以從封國的位置判斷周人的戰略佈局。
齊、魯、燕是周初三位開國功臣受封的國家,三國連成周王朝最外圍的防線:燕國扼住往東北的通道,齊控制了泰山北麓的海線交通,魯則掌握泰山南麓與黃河四條支流。太行山東麓與西麓的交通幹道分別為邢、衛、凡與晉、芮等國把守;出了陝西,往東的路線則有成周、曹國、宋國,往南則分別由應國、曾國與蔡國、蔣國鎮守。宋─蔣一線以東是淮夷活動區,終西周之世都沒有真正拿下這個地區。
最後要說明,下圖僅標出較重要的、以及周王室直系親屬建立的國家,實際上周人的封建網絡更加細密。可以說,周人在黃河流域及其南北側張開了一張緊密的控制網。
封建看起來是天羅地網,但只是粗略的在戰略要衝上插城堡而已,對新領土細密的軍事與政治控制,並不是短時間可以達到的。
以山東半島為例,考古遺址表明,周文化的影響在西周早期還不是很明顯,到西周中期才延伸到山東半島東部。周人影響力的發展端賴周王室與外部封建諸侯的合作,中央不僅要徵用地方諸侯的軍力作戰,地方諸侯在外執行軍事行動也需要中央的後援。〈小臣簋〉記載山東半島的東夷大規模叛變,伯懋父率領殷八師(直屬周王室的軍隊)平亂,一路打到海濱;〈晉侯蘇鐘〉則是周王令晉侯蘇征伐宿夷。
西周王朝由中央王室在內與諸侯在外相互支援,同氣連枝,達成實質的統治,也是中國第一個落實地方控制的王朝。駐守封地的諸侯及其下屬,個個都是強悍的戰士,正是他們的堅忍,造就了輝煌而為後世嚮往的西周王朝。
參考書目
1、錢穆,《國史大綱》,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5。
2、李峰著,徐峰譯,《西周的滅亡:中國早期國家的地理和政治危機》,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故事「學弟,你哪一梯的?」—聊聊西周武裝軍中的幾個大學長
-----------------------------------------------------------------------------
故事希望可以尋找 1000 位朋友來支持故事,讓故事製作更多元的專題、講座,走入各個歷史現場,開拓更多的地方小旅行,培養臺灣自己的創作者。現在,就和我們一起,補上那些年來不及學的歷史、來不及聽的故事,在這個資訊爆炸、知識破碎的時代,創造具有深度和溫度的臺灣文化。
因為我們相信,了解過去才有辦法看見與想像共同的未來。
請支持故事訂閱☞☞https://pressplay.cc/gushi.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