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德朗
寇松侯爵(Lord Curzon1859–1925)在英國統治印度期間曾任印度總督,任期從1899年至1905年,在位期間他意外點燃印度民族主義曙光,若要了解印度現代史,他是最值得人們認識的英國殖民時代的印度總督。
寇松侯爵學生時代就讀於伊頓公學和牛津大學,年輕時周遊世界,不僅到了中亞波斯、土耳其,南亞的阿富汗、印度、錫蘭,還遠到中國、韓國和日本。他以自己的旅行見聞出版了一系列精辟獨到的書籍,包括《俄羅斯在中亞》、《波斯的問題》和《遠東的問題》。他在國際情勢和外交政策上的見解與著作,使他在政治上的迅速崛起,二十八歲即成為利物浦地區的國會議員,五年後他在國務院印度事務處擔任副祕書,並在外交相關單位工作了四年。1898年,不到四十歲的寇松被任命為印度總督,當時他相信這是上帝的旨意,要他為大英帝國開疆闢土。英屬印度在工業化浪潮和寇松的政策下,商業發展推向高峰,各地的企業家和本土的精英聚集一堂,共同建設了印度的嶄新面貌。
寇松的好勝心很強,為了貫徹自己的理念,他往往全力以赴。執政期間,他大力推動農業改革,成立農業研究所,建旁遮普運河,建水利灌溉,救濟飢荒。同時他也大力推動工業和商業改革。在印度的工業重鎮,迅速增加六千公里新鐵路;金融改革措施方面,他減低稅賦;軍事和警察的改革方面,他創建新的培訓學校,擴大和建立本土軍團及武裝設備,側重科學和醫學的教育改革。他近乎工作狂,又不大信任他人,在給妻子的私人信件裡,他幽默地提到:「It is no good……trusting a human being to do a thing for you.」顯然為了做好事、做對事,他很多事都自己來,常常從早上一直忙到凌晨。
除了實際政策面的投入,寇松對於印度文明的保存也十分關注。他認為保存印度古文明建築遺產和歷史文獻,是殖民政府責無旁貸的責任,他誓言:「在印度任内,就算我一事無成,最起碼,我努力維護印度古蹟,留下好名聲!」寇松上任時曾就前幾任總督對印度文物的不敬行徑大表不恥,如放任英國官兵破壞泰姬瑪哈陵。今天泰姬陵內的吊燈,是寇松從埃及帶來的古董,原本早就不知去向。在他任內也完成加爾各達的維多利亞紀念堂建築工程,這座以泰姬瑪哈陵為藍本的撤拉遜式建築,也被稱為「英皮印骨」的經典之作。
除了對印度古建築遺蹟保存不遺餘力,寇松另一個重要貢獻是1902年時透過大英博物館的推薦,重用年輕的馬歇爾(John Marshall,1876-1958),任命他為印度考古總監,並設立獎學金和訓練計畫。他在1904年通過文物保護法及古代遺跡保存法,規畫成立考古部門,首次同意印度考古學家巴納吉(R. D. Banerji,1885-1930)一起參加考古工作,發掘摩亨佐-達羅(Mohenjo-Daro)的哈拉巴(Harappā)遺址。他也支持馬歇爾在犍陀羅地區考古,而摩亨佐-達羅遺址的發掘,最後改寫了印度河流域古文明史。
在寇松積極不懈的努力下,古建築逐步得到保護。寇松不再擔任印度總督後,馬歇爾仍然秉持寇松维護古文物的信念,以他的專業及對古文明的熱情,做出劃時代的成就。至今馬歇爾的著作《犍陀羅佛教藝術》和《摩亨佐達羅及印度河流域文明》都是研究佛教及印度河流域文明的寶典,這些令印度人自豪的政績,使印度人逐漸恢復了民族信心,意外成為反對英國殖民統治開花結果的原動力 。
寇松永不妥協的毅力及堅定的人格特質,在他擔任印度總督期間創造輝煌的政績。當他全力以赴為帝國服務時,又意外扮演了推動印度民族主義播種者的尷尬角色。當年的寇松是東印度公司的大家長,私下卻贊成印度自治,常提醒他的同事和主管良好管理和避免衝突的重要性。寇松一方面提升了印度民族主義的氛圍,一方面又積極分化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之間的矛盾,壓制印度教民族主義。寇松當政時將一件政治謀殺的事件嫁禍給印度教徒,成為孟加拉地區分裂的引爆點。1905年孟加拉國終於分治,打碎了傳說中的英國公平信念。
寇松毫不掩飾對印度國大黨的厭惡,他指控國大黨的成員是既得利益者,對人民的福祉沒有興趣,是英國殖民政府農業改革的阻力。他對印度民族主義和愛國情操的迅速興起表示憂心忡忡。寇松實施的孟加拉分治,引發奧羅賓多(Sri Aurobindo Ghose,1905-1912)等革命分子對英國政權的敵意,進而促使他們投入內亂等愛國行動。1906年,反對英帝國主義的革命者奧羅賓多成為在印度國會的領導人,帶領北印地區爭取殖民自治,要求「印度人民自決的絕對權利」,後來被通緝,進一步了擴大英國印度人之間的鴻溝。
1905年,寇松侯爵因為和英國駐印度的軍隊總司令意見不合,辭去總督一職,然而,他對印度帝國和國際事務依然保持濃厚的興趣。1915年,他加入聯合內閣,後來在擔任外交大臣職位時表現出色。他在擔任印度總督期間見證了義和團運動、1912年國民黨起義建立中華民國、1902年的英日同盟、日俄戰爭及日本併吞朝鮮等亞洲的重大事件,也為英國及印度的近代史上做出許多貢獻。
寇松歷史評價褒多於貶,他的理想是逐漸的給印度人民自治,同時確保英國在印度的利益,但世事往往事與願違,印度在歷史不可逆的洪流中,終於在1947年獨立,要回了大英帝國「冠上的寶石」。這是歷史的偶然還是必然?英國著名的歷史學家勞倫斯.詹姆斯稱寇松是一個有遠見的人,與其他的印度總督不同,對亞洲事務無與倫比的智慧和歷練,讓他成為英國統治下的印度最有吸引力和最好的總督。
注:寇松晚年自1919年至1924年任外相,平生世襲貴族頭銜達七個之多。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南亞觀察 吳德朗:【印度上下古今談】印度總督寇松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