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威瑤
解嚴後的台灣歷經二十多年的民主化過程,但不論從信任度或滿意度調查結果來看,民眾對國會的印象總是負面的,近期各黨不分區立委名單陸續出爐,媒體評論則多聚焦於所謂亮點人物,然相較於制度面的種種缺失,人選顯然非首要問題。
首先,不分區民意代表通常與內閣制結合,台灣因過去特殊的政治歷史脈絡採納之,而對不分區立委的角色認知歧異主流有二,務實派認為其是黨政策的捍衛者,充其量就是投票部隊;理想派則認為其扮演補足區域立委專業及代表性不足的角色,應充分授予投票自主權。是以政黨在提出不分區名單的同時,也該向社會表明未來不分區立委的功能性與自主性界線何在。此外,這些不分區名單中不乏社會各界賢達,但其政治管理及溝通能力能否在兩黨政治生態的國會中發生作用,不無疑問。
其次,相較於早期反對黨在國會雖屬少數,卻可以結合社會壓力改革體制,進而修正如刑法一百條等惡法,近年來國會屢被譏為行政機關的立法橡皮圖章,殿堂上的政策辯論往往變成實問虛答,或僅為迎合嗜血媒體的表演舞台,實質監督效果卻相當低落,遑論預算審查時的專業缺位,淪為菜市場式的喊價。立委多藉口須經營選區,講求政治實力至上而喪失理想性,如何把他們留在議場,花較多心力在專業法案和預算審查討論,而非每到會期最後的挑燈清倉,甚至加開臨時會,卻未見質與量的提升。
第三,推行了二十年的政府再造,不僅在調整行政組織符合效能,更重要的是改造行政文化,使官僚施政具備民本思惟並貼近公共利益;然國會美其名為民意的聚合,反不乏通過與多數民意悖離之法案,讓強勢利益團體主導了立法方向,實施八年的遊說法形同虛設,未按規範即召集行政機關討論已是長期陋習,如果去年的太陽花運動反對政府的黑箱決策,包括朝野協商等侵蝕民主的監督真空更應該被陽光法案照亮。
民主代議制度不應期待聖賢,再好的人選可能換位置便換了腦袋,或變成誤入政治叢林的小白兔,當今網路時代的資訊流通瞬息萬變,惟有建立監督制衡的透明機制,擴大公民參與,調和菁英政治與社會共識才是國會改革之道。
(
《自由開講》是一個提供民眾對話的電子論壇,不論是對政治、經濟或社會、文化等新聞議題,有意見想表達、有話不吐不快,都歡迎你熱烈投稿。文長700字內為優,來稿請附真實姓名(必寫。有筆名請另註)、職業、聯絡電話、E-mail帳號。本報有錄取及刪修權,不付稿酬;錄用與否將不另行通知。投稿信箱:LTNTALK@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