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左維新
課綱爭議的始末
去(2014)年年初,馬政府教育部設立檢核小組,以進行「錯字勘誤、內容補正及符合憲法之檢核」為由」名義「微調」高中社會科課綱,此舉不但引發外界質疑黑箱作業、不符合程序正義,還被認為是再度強化舊有以中國為中心的史觀。雖然此次「微調」引起社會各界的輿論反彈,更被法院判決在程序上違法,但教育部吳思華表示仍會於今年8月開始使用,強行推動「微調」課綱的態度與作為不但遭到民間團體與學生的抗議,更有多達上百所高中職對此自主發起「反黑箱微調課綱」行動。
這次課綱爭議的始末,源頭要回到陳水扁總統執政時期,當時的民進黨政府欲推動較具有台灣主體性與多元價值的高中課綱,包括讓台灣史獨立成冊的「95暫綱」以及原本打算在2009年施行的「98課綱」。但後者因為2008年馬英九當選總統後在國民黨主政下擱置了國文與歷史兩科的課綱,同時另成立專案小組對課綱進行調整,2012年修改完成後的課綱稱為「101課綱」。但由於修改的時間點牽涉政黨輪替而較為敏感,自然引發各界高度關注。沒想到,這次竟然又透過「微調」的藉口與黑箱的程序對課綱進行大幅度更動,那麼違法的到底是程序?還是微調的內容?又或者連「課綱」本身都有可議之處呢?
課綱爭議是程序問題還是連內容也有問題?
馬政府做事情會出現黑箱好像也不是新鮮事,不管是服貿還是亞投行,都被爆料出有黑箱及程序問題,結果高中「課綱微調」似乎也是如此。當然,我們本來就應該要堅持程序正義,當如果程序一切都合法、公開,那是否政府的一切作為或命令我們就應該要全盤接受呢?甚至,如果所謂合法的「法」指的是「中華民國憲法」,那我們是不是就沒有置喙的空間了呢?
課綱爭議案暴露出的正是這個問題。馬政府教育部的「微調」內容中所更加強調的中國史觀,其實相當符合中華民國憲法中的中國思維以及中華民國統治台灣的正當性。如果你站在中華民國的立場,其實這一切相當合理也合「法」,只是這個法是代表「中國」的中華民國憲法。也因此,在這個爭議中,所謂課綱「微調」的字數多寡與比例根本不是重點,畢竟就算只更動1%,如果置換的字詞反映的是執政者欲灌輸的意識形態,那麼去爭辯改多改少的意義根本不大。課綱爭議所反映出的問題重點是,身為一個台灣人,你想要給台灣的下一代什麼樣的教育內容?
自己的課綱自己寫!
教育是建構共同體想像的一種方式,或許也是最有效的方式,課綱也是因為教育可以形塑政治共同體的記憶而在台灣被視為是較具爭議的議題。中華民國以往的教育,正是透過在「國文」科中獨尊中文,在社會科中則是以中國史地為主軸,以強化中華民國為中國法統與統治台灣的正當性,更藉此培養台灣人的「中國」認同。
但身為台灣人,如果我們將中國當成外國,那麼為什麼中國史不是在世界史中呢?如果台灣人將台灣視為是我們的國家,那我們的史地課綱不是應該以台灣為主體出發嗎?
南非前大法官奧比‧薩克思曾說過:「一群沒有共同記憶的人不可能組成國家,也不可能孕育出獨特的公民精神。」台灣是一個移民社會,我們有原住民以及不同時期來自中國與東南亞的移民,在歷史上分別受到西方、日本與中國的統治,那麼台灣的教育與課綱內容就應該忠實反映這段歷史,並且強化台灣人對於多元文化的認識與包容,而不是如同過去國民黨時期獨尊大一統或中國史觀。
結論:對教育權的省思
台灣既是移民社會,自然在族群與文化上就呈現出就相當多元且豐富的面貌,其教育內容就不可能是如民族主義理論中的「原生論」強調共同血緣或單一文化,而應該是讓台灣的教育政策,包括語言、文化等各種政策都應該要秉持多元、包容的精神,同時更應該要能反映並矯正、補償諸多歷史上諸多不正義,並且以自由、平等與民主等進步價值來培養台灣人的公民精神。
換另外一個角度來思考,像是國民黨與中華民國將教育和課綱視為是凝聚國族意識的手段,本來就是傳統民族國家的思考;甚至,把教育視為是政府所獨斷的教育統治權(power)也不符合進步人權的價值,因此,如何將教育權(right)還給公民,讓台灣公民去制定出符合台灣人的課綱才是我們應該去思考與努力的方向啊!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開放民進黨:臺左維新 撤回「違法微調課綱」!違法的到底是微調還是課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