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慈育/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博士生
1969年11月3日美國尼克森總統發表了著名的「沉默大多數(The Great Silent Majority)」演說,為他贏得相當大的民意支持,這場演講打破了民主黨六零年代以社會包容爲導向的共識政治(Consensual Politics),也成功地將尼克森塑造爲「沉默大多數」的政治代表和政治代理人。無獨有偶,馬政府在太陽花學運爆發後,也將社會群眾分為兩半,號召「沉默的大多數」。假設操作「沉默大多數」可以達成動員民意支持的話,令人好奇的是,這條動員民意支持的方程式,是否能成功複製到台灣的馬政府身上呢?
召喚「沉默大多數」的美國尼克森總統
六零年代的美國深陷越戰泥淖,越戰讓美國折兵損將,國內反戰聲浪高漲,一系列的反戰運動在民間、學校裡展開,面臨如此危局的尼克森總統為尋求美國民眾支持,在1969年11月3日發表了這篇著名的「沉默大多數(The Great Silent Majority)」的演講。
尼克森在演講中公開說:「沉默的多數,我需要你們的支持。」他說:「那些站出來遊行示威、強烈反對越戰、甚至攻擊員警機關的人們,雖然顯得聲勢浩大,但實際上卻並非是多數,而絕大多數美國人的聲音卻被這些激進的呼喊所掩蓋;絕大多數美國人都是愛國的,不希望國家走入頹勢,只是種種原因,他們並未站出來表達自己的意見,而是處於沉默狀態。」
尼克森的「沉默的多數」,主要召喚對象乃是參與過二次大戰的白人老兵,和打過越戰的白人藍領階級青年;這個「沉默的多數」語彙所要對抗的,則是黑人民權運動、反戰運動、女性運動和環保運動等公民社會倡議和「反文化」潮流,在保守派眼中這些是「破壞美國傳統價值、墮落、非理性的抗議」。
馬政府號召「沉默大多數」的政治修辭
太陽花學運爆發後,馬政府的官員多以「沉默的大多數」,指稱在抗議風潮中未表態的大眾,他們認為,少數人的高音量不代表沉默大多數人的聲音。當抗議活動招致了相反力量時,便被稱為「沉默大多數的不滿」。可以發現,馬政府回應太陽花學運所持的立場和修辭,和尼克森總統運用「沉默大多數」這個意識形態語彙,來建構和動員社會支持,並將反對聲音(不論是「反越戰」或是「反服貿」),建構為「少數人高音量」的手法,近乎雷同。
反對群眾是「暴力他者」?
最具體的表徵就是太陽花學運爆發的第三天,準國安會秘書長金溥聰,首先以「…少數人高音量有時不代表沉默大多數的聲音,拒絕暴力要說出來…」回應記者提問,並建構太陽花學運這個社會運動是「暴力」的。在這段僅123個字的談話裡,他高舉2次「民主法治社會」、一共提了6次「暴力」,使用6種否定句型將「抗爭民眾」劃入「暴力」形象,包括:「不容忍違法的暴力」、「不會姑息暴力」、「不鼓勵暴力」、「不會保護暴力」、「反對暴力」、「拒絕違法暴力」;並呼籲「沉默大多數」的聲音要站出來,「沉默大多數」這個意識形態語彙所要對抗的,就是這些「少數人的高音量」的「暴力」行為。
當我們掌握這項操作「暴力他者」,同時建構「沉默大多數(我群)」的運作機制後,即可套用在馬政府官員面對「群眾、社會運動」的語言邏輯,包括馬總統反覆地在公開場合說:「我相信絕大多數的民眾,都不樂見暴力行為被鼓勵」1、「多數國人絕不會認同破壞憲政法治的違法行為」2、「呼籲學生早日撤出立法院議場,讓立法院恢復正常運作,這也是多數民意的期望」3,以及行政院長江宜樺說「相信全國絕大多數的民眾,都不樂見我們民主化過程中,看到暴力行為被鼓勵」4。我們可以發現,當馬政府以「沉默大多數」進行凝聚,試圖建構一個「我群」意識形態語彙的時候,也同步形塑出「暴力他者」與「抗議群眾」形象連結的樣貌。
反對黨也是「暴力他者」?
除此之外,馬政府眼中的「暴力他者」還包括「民進黨」,例如5月31日馬總統接受日本《讀賣新聞》專訪,記者提到「在審查服貿協議的時候,執政黨是否有操之過急?」的問題時,馬總統談到服貿協議在上個會期還不能通過,最大問題來源是「民進黨暴力霸占主席臺」,馬總統說,「因為民進黨就霸占主席臺讓國民黨主席(指審查會主席張慶忠)無法上臺,主席只好說我們『把這個案子通過送到院會』(指張慶忠30秒宣布完成《兩岸服務貿易協議》」)。
馬總統認為民進黨阻擋法案通過的手段(霸占主席台)是一種「暴力行為」,而且是一種對「國會民主殿堂施暴」的行為,將張慶忠在30秒內,宣布通過法案送到院會所造成的一片混亂,歸罪於「暴力的民進黨」。按照馬總統的敘述邏輯,莫非執政黨沒有錯、沒有操之過急,因為通過法案是應該的?錯的人不是執政黨,錯的是試圖想阻止法案通過的反對黨?
6月26日馬總統接受美國《富比士》雜誌專訪,對記者提問「服貿協議為何會讓民眾反對?」這個問題時,馬總統以因為「民進黨造成立院委員會審查的混亂」,所以「國民黨才會將法案送到院會,法案沒出立院前,根本不算通過」,學生們反應這麼激烈,馬總統認為「其實是學生的誤解」,因為法案並沒有通過。按照馬總統的邏輯,總歸一句就是,「千錯萬錯都是They(反對群眾、反對黨)的錯」。而這樣一貫的話術,也同樣出現在馬總統出訪巴拿馬時訓斥在野黨,企圖拉抬藍綠對抗的氣氛。
由於傳播媒體掌握訊息傳遞管道,握有國家機器的政府官員,說話的聲音往往能透過傳媒影響民眾的意見。然而,這些來自政治體系的語彙,透過傳播媒體表達後,是否真的影響民意趨向呢?我們繼續往下看。
太陽花學運爆發前夕
為了解「太陽花學運」爆發前,台灣社會的民意趨勢,本文根據「臺灣選舉與民主化調查」(TEDS 2014_PA03)的電訪資料(訪問日期自 2014年03月14日起至2014年 03月18日止,共5天),挑選其中幾項跟馬政府以及政黨有關的題目,做一個簡單的統計。
1.馬總統的滿意度
我們發現民眾對馬總統的滿意度僅14%(非常滿意和有點滿意),不滿意度高達76.1%(不太滿意和非常不滿意);在施政滿意度指標項目中,屬於內政部分的「處理民生問題」滿意度最低9.7%(非常滿意和有點滿意),不滿意度達84.4%(不太滿意和非常不滿意)。滿意度次低的也是內政部分的「促進經濟發展」的滿意度為12.8%(非常滿意和有點滿意),不滿意度達80.2%(不太滿意和非常不滿意)。而在「外交」、「兩岸」、「國防」等議題上,以「外交」方面的滿意度(25.9%)最高,不滿意度58.4%,次高是「兩岸」方面的滿意度22.2%(非常滿意和有點滿意),不滿意度60.5%(不太滿意和非常不滿意)。顯示台灣民眾有六成對馬總統處理兩岸關係並不感到滿意。
2.馬總統的信任度
在民眾對馬總統的信任方面,對馬總統的信任程度(6-10分)是20.5%,不信任度(0-5分)是74.1%。
3.民進黨主席蘇貞昌滿意度
民眾對當時擔任民進黨主席蘇貞昌先生的滿意度是30.3%,不滿意度是42.4%。
4.政黨支持度
民眾對政黨支持度,在國民黨、民進黨、新黨、親民黨以及台聯黨,五個政黨中,民眾的政黨支持度依序為:民進黨(26.8%)、國民黨(25.4%)、台聯(3.0%)、親民黨(1.2%)、新黨(0.2%)。
馬政府召喚「沉默大多數」後
目前「臺灣選舉與民主化調查」公開釋出的「總統滿意度電訪及網路調查案」只到第七次(完成時間:2014年06月06日),後續相關數據有待更新。因為資料的斷裂,為了解太陽花學運爆發後的民意,本文參考7月9日政治大學選研中心發布的「 臺灣民眾政黨偏好趨勢分佈(1992年06月~2014年06月)」,以台灣指標民調的數據,做為輔助解讀馬政府召喚「沉默大多數」後的民意趨勢,特此說明。
1.馬總統的滿意度與信任度
根據台灣指標民調2014年3月下旬到6月下旬調查資料顯示,馬總統信任度正面評價從3月下旬的16%到6月下旬的26.2%,提升約10.2個百分點,負面評價從3月下旬的69.4%到6月下旬的58.4%,下降11個百分點。
民眾對馬總統的施政滿意度正面評價從3月下旬的12.3%到6月下旬的21.1%,提升8.8個百分點,負面評價從3月下旬的75.4%到6月下旬的67.2%,下降8.2個百分點。
2.政黨好感度
根據台灣指標民調2014年3月下旬到6月下旬調查資料顯示,在國民黨的部分,民眾對執政黨國民黨好感度的正面評價,從3月下旬到6月下旬,從17.8%提升到26.4%,增加8.6個百分點;負面評價從58.7%下降到51%。民眾對最大在野黨民進黨好感度的正面評價,從3月下旬的31.9%到六月下旬29.4%,下降2.5個百分點。負面評價從37.3%到41.2%,增加3.9個百分點。
召喚「沉默大多數」,有效嗎?
從台灣指標民調的數據發現,這三個月,馬政府的滿意評價的確提升了,但調幅不大,以最高評價(六月下旬)的評價來看,僅增加8.8個百分點,信任評價則提升10.2個百分點;但民眾不滿意度仍達六成七(67.2%),仍有近六成(58.4%)民眾表示對馬政府不信任。反觀尼克森則在演講後的兩周,全國支持率從50%飆升至81%,在美國南部更達到了86%。5對照尼克森總統在召喚「沉默大多數」後,普遍贏得一致的好評和喝采,相形之下,馬政府支持度的「微調」,足見挽回程度有限。
瞭解民意趨勢後,又有什麼意義呢?回到本文一開始提的問題,我們以尼克森1969年召喚「沉默大多數」成功獲取民眾對他的支持為例子,假設操作「沉默大多數」可以達成動員民意支持的話,令人好奇的是這條動員民意支持的方程式是否真成功的複製到台灣馬政府的身上呢?綜合目前相關資料,本文提出的解釋是:「因素複雜,效果有限,並不成功」,原因分述如下。
1.馬總統的民意支持度太低
相較於尼克森總統擁有50%的民意支持基本盤,馬總統在318之前的滿意度僅14%,不滿度高達76.1%。可見,馬英九總統和尼克森總統在基礎民意支持的條件上,相去甚遠。
2.執政包袱不利於馬總統
已連任成功的馬總統,在召喚「沉默大多數」前,所面對的內部形勢是民眾對經濟失望、對社會生活不安,民眾對國民黨以及馬總統的支持度有所動搖,對馬政府信心不足,據「臺灣選舉與民主化調查」(TEDS 2014_PA03)的電訪資料顯示,民眾對過去半年來,舊的行政團隊表現非常滿意佔1.5%,有點滿意15.2%。認為不太滿意的佔44.9%,非常不滿意24.1%,高達七成民意對行政團隊不滿意。反觀尼克森總統1969年召喚「沉默大多數」之前,既沒有執政包袱,也不存在民眾對他失去信心的失望感。
3.政黨競爭形勢有變化
六零年代美國民主黨的新政聯盟頻出現裂痕,中產階級對民主黨的支持開始動搖,對民主黨存在失望、不安的情緒,對民主黨政府減少信心,這也是「提倡重建法治和秩序」的尼克森代表共和黨贏得1968年總統大選的原因。所以,尼克森可說是當時「被寄予希望」的代表,他所面臨的政黨競爭形勢是反而有利於他和共和黨的。
目前馬總統和國民黨的民意支持度處於劣勢;但是民進黨有沒有因此而得利呢?從「臺灣選舉與民主化調查」(TEDS 2014_PA03)的電訪資料顯示,民眾對當時擔任民進黨主席蘇貞昌先生的滿意度是30.3%,不滿意度是42.4%。根據台灣指標民調6月下旬所作的調查顯示,民眾對政黨的不好感度,民進黨有四成(民進黨41.2%)到國民黨有五成(國民黨51%)。
另外,政大選研中心近期(7/9)更新發布民眾對政黨偏好,就民眾認同哪一個政黨進行分析,資料顯示2014年6月民眾認同國民黨佔23.5%;認同民進黨佔25.6%;中立無反應的達45.6%。綜合這些資料,我們可以推論,民眾對兩黨的認同度都很低,尤其,對國民黨認同度的下降造成中立無反應的選民增多(45.6%),民進黨並沒有因此而得利,顯露民眾對兩黨政治的厭倦與嫌惡。
4.打壓公民社會發聲,是否適得其反?
美國歷史學家兼新聞記者瑞克佩斯坦(Rick Perlstein)在2009年寫了一本題材相當政治的書,取名為《尼克森國度》,書的副標是:「一個總統的崛起與美國的斷裂」(The Rise of a President and the Fracturing of America),內容直指美國總統尼克森成功運用「沉默大多數」,操弄1965-1972年美國的政治與社會運動,其「政治分歧」(political divides)影響甚至延續到今日。
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亦於上月(6月)指出,美國的政治兩極化已脫離投票所的範疇,和平共存也愈來愈難,甚至互相認定對方「威脅國家福祉」。這項對全美一萬多人所進行的調查發現,美國人不僅在投票時受到意識形態和黨派分歧影響,選擇居住地方、新聞來源和往來對象也擺脫不了這種心態。
依據目前民調顯示,馬政府召喚「沉默大多數」的論述策略,不但沒有為他贏得大多數民眾的支持,最大反對黨(民進黨)也沒有因此坐收漁翁之利,台灣民眾對兩大黨的不滿意度達四成至五成,並沒有對民眾產生「政治分歧」(political divides)的影響。民眾並沒有因為對執政黨感到失望,而往在野黨靠攏。民間社會的「沉默大多數人」似乎自有主張,正逐步擺脫政黨兩極化的支配,這似乎顯示,民眾表達對執政一方不滿的聲音,並不因此而支持反對黨。
在台灣民眾對於兩大政黨並不感到很滿意的這個時刻(對國、民兩黨的不滿意度皆為近五成),馬政府如果繼續用沉默大多數來召喚選民、將批判政府的聲音全部劃歸為少數聲音,似乎並不是一個有效的溝通或動員的手段。
未來,台灣的公民社會中的「沉默大多數」,是否具備足夠的活力與民主能量,能不受制於執政者或政黨的話術,有別於政黨政治動員選票的兩極化操作,繼而引領著兩大政黨朝向更全面的制度改革、政策革新?有待後續進一步觀察。
資料來源:
1. 2014年03月28日。「馬英九總統與大學校長座談」。總統府新聞稿。
2. 2014年05月20日。「總統主持520 就職六週年記者會」。總統府新聞稿。
3. 2014年03月23日。「總統針對《兩岸服務貿易協議》召開中外記者會」。總統府新聞稿。
4. 2014年03月28日。「沒人可宣稱代表全民!江宜樺記者會談話全文」。今日新聞。
5. Perlstein, Rick . 2009, Nixonland: The Rise of a President and the Fracturing of America. New York : Scribner.
張茂桂、陳琍靜。2013。民眾政治「兩極化」現象初探:「中間」的變動與啓示。臺灣的社會變遷1985-2005:傳播與政治行為 (臺北市 : 中研院社研所)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菜市場政治學:許慈育 為什麼召喚「沉默大多數」?有效嗎?
如果你也喜歡這篇文章,不妨至菜市場臉書給個讚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自由共和國》來稿請附:真實姓名、身分證字號、職業、通訊地址及戶籍地址(包括區里鄰)、夜間聯絡電話、銀行帳號(註明分行行名)及E-mail帳號。
刊出後次月,稿費將直接匯入作者銀行帳戶,並以E-mail通知。
文長1200字以內為宜,本報有刪改權,不願刪改者請註明;請自留底稿,不退稿;若不用,恕不另行通知;請勿一稿多投。
《自由共和國》所刊文章、漫畫,將於 「自由電子報」選用,不另外奉酬。
Email:republic@libertytimes.com.tw